浙江省在近海海域发现大面积赤潮,目前面积已逐步扩大至7000多平方公里。每年3—10月是赤潮发生期。这也是我省有记载以来,范围分布较广的赤潮。自今年3月31日我省温州南麂外侧海域首次发现赤潮以来,全省共监测到赤潮11次,累计面积达10000多平方公里。
赤潮是藻类大暴发而成,5—7月是赤潮高发期。这段时间,气温高,海洋盐分也高,海洋径流频繁,加上近年来入海排放量大、近海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导致藻类大量滋生,引发赤潮。
国家海洋二所的专家陆斗定昨天表示,目前暴发的赤潮,怀疑是带有微毒性的米氏凯伦藻为主要藻类的赤潮,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由于目前浙江天气状况有利于赤潮生物繁殖,舟山和温州两地暴发的赤潮,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据了解,米氏凯伦藻会分泌溶血性毒素,除了河豚鱼等极易积累毒素的鱼,这种毒素不会在大部分鱼类体内积累,但却可能会在一些对毒素附着比较敏感的贝类体内积累。
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说,目前赤潮发生在近海海域,对海湾内的滩涂、网箱养殖没有任何影响,市民可以放心。渔业部门建议,鉴于目前是赤潮高发期,河豚、织纹螺等有毒水产品内毒素积累更多,市民最好避免食用。
沿海各级工商、卫生、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将联合行动,加强对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初级水产品的质量监管,一旦发现可能影响食用安全的情况,将立即采取措施,阻止一切有毒水产品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