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水库移民往往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然而,我省重点项目常山芙蓉水库的移民工作却进展顺利,1015户、3799名移民全部按计划外迁安置。“第一难”是怎样化解的?采访中,我们在3个普通的数字里找到了答案。
第一个数字:16
这是常山县委、县政府为出台水库移民政策,征求意见修改文件的次数。
2002年7月10日,第10次移民政策座谈会在芙蓉乡政府会议室召开。“油茶也是经济作物,为什么不能享受经济林补偿标准?”芙蓉村的王辉平、王五德先后发言,提出调高油茶林补偿标准的意见。
此前的移民政策征求意见稿中,县里把油茶林的幼龄林、中龄林、成龄林的补偿标准,分别定为每亩200元、400元和500元。如果作为经济林来补偿,这个标准明显偏低。“群众提出油茶林补偿标准往经济林靠,有一定合理性。”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认为,应该找到一个让群众和政府都能接受的补偿标准。与会的领导小组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充分沟通后,商定把每亩油茶林补偿标准修正为300元、600元和800元。
此后,县领导又多次深入库区,一次次征求群众对移民政策的意见,4个移民政策性文件多次易稿。第16次修改定稿时,每亩成龄油茶林的补偿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000元,群众对此满意。
第二个数字:1015
这是按着红手印的迁移协议书,一共1015份。每一份的背后,都有干部们不辞辛劳上门做工作的故事。
库区群众在外务工的很多,为赶在汛期前确保前旺村在杭务工的9户村民能顺利外迁安置,挂联这个村的县检察院干部徐月水、郭香屏曾三赴杭州。
去年3月22日,徐月水、郭香屏赶到杭州,通过朋友关系找到了在杭务工的前旺村村民陈土法,并通过陈土法请来了其他8位村民。54岁的徐月水当面向他们一条一条宣讲移民政策,讲“高速路村前过、就业在家门口”的外迁美景,村民心动了。
不料,两位干部前脚刚走,村民陈某就变卦了。徐、郭两人调头再到杭州。在四季青服装城,他们苦寻一个多小时,才找到村民陈某的妻子。眼见家乡干部这么热心和真诚,陈某妻子签了外迁建房协议。4月2日,两位检察官三下杭州,专车接回没有时间回家外迁建房的务工村民。村民陈坤德说:“你们三番五次做工作,现在又来杭州接我,我再不回去配合大局,怎么说得过去?”
正因为有一支像徐月水、郭香屏这样对群众以心换心的干部队伍,签订1015份移民协议只用了一个多月,所有移民外迁安置,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
第三个数字:365
这是一年的天数。常山县芙蓉水库库区群众迁移过程中,天天有人为他们服务。
去年初,群众建房急需的水泥经常有价无货。为确保移民顺利建房,水库建设指挥部组建了6个现场服务组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1月2日晚,陆续有7车次共40吨水泥运到红旗岗移民安置区。每到一车水泥,信息服务组的王胜和仓库保管员卓文生就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把车子带到订购水泥的移民的临时货场,等验明了数量,他们才回仓库。这一夜,他们也从被窝里钻进钻出7次,到天亮也没真正合眼。
芙蓉乡坞口村70岁的移民老吴至今记忆犹新:“那夜气温可在零下啊,干部们都冻得打颤,我造房子用了五六吨水泥,可我没吃过一点苦头,全靠为移民服务的干部。”
在移民外迁安置的近两年时间内,从库区到安置区,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们没有真正的休息日,夜里也常常没办法睡安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