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平方米与5个顾客
一个商业万花筒里的乌托邦,我只能这么说它。六月一日上午10点(刚下过一场大雨),我走进位于杭州天目山路的博库书城,整个6000多平方米的书城上下三个楼层,除了我,还有五个半顾客,三个学生模样的人坐在二楼专业书柜前看书,一个女孩子在付书款,一个带孩子妈妈四处转悠着。孩子在三楼看了一圈扫兴地说:“走吧,这里没有孩子的书。”妈妈不死心,又转到一楼,母子两人小小的身影在气势宏伟,排列如军队的碟片阵里被淹没到看不见了。还有一个站在门口避雨的人,顺便进来瞥了一眼。空气里都是书香,还有细雨般的清寂。
据说这是这家书城的常态:营业员比顾客多。
一本教材教辅也没有
但这是“全中国最好的书城”。——这个评论来自一位对全国各书店有着深刻了解的资深图书行业人士。那是他第一次走进这座书城,原来他对这类图书大卖场不存奢望,但进去看了一圈后大吃一惊:占了传统大书店半壁江山的教辅教材一本也没有;小说类最通俗的书是贾平凹的《秦腔》;从整个格局品位来说甚至比赫赫有名的北京三联书店还要清高。全部图书以社科学术类为主,大书店走的路子却与闻名全国的那些民营小书店:国林风、万圣、风入松、季风书园、西西弗、博尔赫斯、枫林晚、晓风等相似。
书店没有销售码洋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个书店不求卖得火,只求卖得精。比如说,所有新华书店赖以支撑半壁江山的教材教辅这里一本也找不到;比如说,红遍全国图书业的青春小说写手韩寒、可爱淘等人书,这里也压根不见踪影;比如说,前两年流行得差点疯掉的所谓经管类图书“水煮”系列也没有沸腾到这个角落里来;即便是王蒙,中国文学界祖父级人物,他的书也未必见得本本都上得了这里的台面。“我们要挑过才进呢,比如他的《青狐》什么的,那就算了吧。”博库书城年青的女主管矜持地说。
卖场的格局也不同于一般书店。一是分类细:不以大类分,如生活类、文学类、经管类……而是以人物、以作家、以作品体裁来区别;二是重点推荐作品中夹有员工自己制作的精美的推荐卡,不仅介绍作品,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还有员工对英文原著的简要译介;三是品种全:这里的品种不同于其他书店,它的意义在于在某个专业领域里,这家书店力求把所有的版本都搜齐。比如对商务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历史悠久、品牌可靠的书,他们要的是“全品种”。目前书店图书品种是7万种,目标是10万种。
博库书城副总经理徐冲十分NB地宣称过:我们进书的门槛很高的,我们要的是:专业的、学术的、有社会价值的、不可替代的……比如历史书,我们只要“著”的书,不要那些“编”的书。我只遗憾国内的出版界能上我们这里书架的书实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