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7日消息:截止到今天,我省除舟山北部岱山丁嘴门—中街山—嵊泗海域上千平方公里和洞头监控区周边海域300平方公里赤潮仍在维持外,其余区域发生的赤潮均已开始消退。具体包括:象山港内的小面积赤潮已经消亡;南麂周围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已经从最高时的5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15平方公里;玉环鸡山至坎门海域、大陈岛周围海域和朱家尖附近海域发生的小面积赤潮,均出现不同程度消退。本次赤潮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除长江口海域(31°00.9′N,122°15.0′E)附近发现的1000平方公里的赤潮优势藻种为无毒的骨条藻外,其余各次赤潮优势藻种均为有毒的米氏凯伦藻(又称长崎裸甲藻)。
据来自温州平阳的消息,从6月2日中午起,温州南麂赤潮发生海域网箱养殖鱼类相继发生死亡,据初步统计,已死亡成鱼约56万尾,鱼苗300万尾,亲鱼900万尾,鲍鱼4万只,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据现场察看,死鱼过程缺氧症状明显。现死鱼(美国红鱼、鲷类、黄鱼)和贝类(贻贝、扇贝)等7个死亡样品已经送农业部东海水产品质检中心检测。各地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对初级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二是继续加强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及时做好赤潮信息的发布。
从全省情况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捕捞水产品是安全的,但应慎用来自赤潮区的各种潮间带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