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兼论与时俱进的浙商精神”为主题的“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6月5日在杭州举行。这个民间论坛,吸引了浙江省外22个城市的市长率团与会。浙商的影响力由此可见
●浙商跳离浙江,是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资本总是要寻找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浙商到外省发展,也为本地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看似矛盾的论坛主题:走出去与引进来
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场景。
主报告结束后,浙商论坛2005年峰会开设了两个主题矛盾的分论坛,一是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论坛暨精品项目大型推荐会;一是如何打造浙商的“总部经济”。两个论坛比邻而设,都人头攒动。
一方面是各地热情争引浙商投资,一方面是浙江本土依依挽留。
前者,研讨浙商省外投资的成功实践和若干风险,及如何为浙商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后者则论证浙商在本地打造“总部经济”的经验与成效;一个在拉出去,一个在请回来。个中微妙,发人深思。
这不单是一次论坛的议程安排,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的发展思路。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论坛上致词时说:“浙江的发展,需要拓展空间。”一语中的。
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谜。计划经济年代,浙江土地狭小、资源不丰,国家投入十分有限。受到资源与体制的双重制约,浙人不可避免地居于尴尬境地。
当年,一些浙江人为求口饭吃,跑到毗邻省份的林场抢活干,常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非议。这一幕还时不时地浮起在他们的脑海里。
或许有过这种“四海为家”的经历,这种“穷则思变”的冲动,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响,浙江人立刻冲到了前列,如鱼得水。
于是,便出现了“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两个看似相似的词。
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GDP早过万亿元大关,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4年居第3位。
浙江人经济的数据是,400余万浙江人在全国各地投资近6000亿元,创立近80万家市场主体,许多城市的浙商人数都以万、十万、数十万计算。
与浙江的GDP比较起来,浙江人手中的资金更显庞大。浙商,成为被各城市争相邀请投资兴业的群体。
两难选择面前:给出智慧答卷
南存辉,正泰集团的董事长,论坛当天便早早来到现场,在一块“西部开发功勋浙商”的大型展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南存辉在1984年创办乐清县求精开关厂,这一年他才21岁。1991年成立的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是“求精”的成果,现已成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最大的产销企业之一,名列全国“百强”民营企业第8位。
正泰,2003年纳税高达5亿多元,其中在温州区域缴税约3亿元。这样的企业,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不可轻视。
这些年,一些壮大起来的浙商企业开始跳离浙江寻求更低成本的投资地,或将总部迁往更有影响力的大城市。或高或低,为的都是企业更好地发展。正泰,也加入了西部大开发的队伍。
在这个关口,孕育众多浙商的“母体”———浙江所持的态度,特别是当地政府的态度,不禁让人揣摩:是阻止,还是鼓励?
能够孕育出无数浙商的浙江,自有其过人之处:一句“走出浙江,发展浙江”,让任何人都难有非议。
不回避问题。浙江内部的声音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浙江原有的机制与体制的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甚至消失,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和要素性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优秀的浙商都跳离了,当地少了支柱产业怎么办?
压力促人奋进。浙江人不断思考,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在高起点上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资本跳到哪里?一定能跳成功吗?”熟悉浙商的经济学家、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说。所有的事情都不一定,但正是这精彩的不一定,才让资本有流动的冲动和赢利的空间,才能让当地经济不断拓展新的发展模式。
腾笼换鸟效应:反哺带来升级
浙江政府确实在不断前进。对经济管理跨越早期的“无为而治”后,政府在为浙江下一阶段的发展勾勒更为宏伟的蓝图。
鼓励浙商走出浙江、发展浙江,便是其中的一份答卷。
浙商跳离浙江,是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资本总是要寻找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在经济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之后,面对产业升级的动力、企业发展的张力、要素制约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拓展新的空间,是明智务实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浙江对浙商出走,抱有长远眼光和明智态度的原因。
那么,原有的优势怎样扩大,现有的产业怎么升级?鼓励浙商跳出浙江,是支持全国的发展,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发展浙江。跳出浙江,为浙江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创造了机会和空间。但如果后者做不到,前者会反伤其身。
“腾笼换鸟”,便是浙江各界人士近来常常提起的一个词语。
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下决心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说到底,就是要换来新的产业、新的体制和新的增长方式用以培育和扶持坚守本土的浙商。
在外创业的浙商已经开始“反哺”家乡,从原来的汇现金回家发展到回家乡投资项目。以台州的统计为例,2003年就有47个回乡投资项目,签约金额达40.2亿元。这些项目80%以上是工业项目,产业成分上了档次,如汽车、铝业等。这个现象,令浙江振奋。
这也解释了为何此次论坛中,浙江一方面评选出30名“西部开发功勋浙商”,邀请22个省外城市来杭介绍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又评选了9名“回乡投资模范浙商”,积极宣扬总部经济,希望浙江能够成为浙商安放企业“大脑”的“总部”。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提出总部经济的概念,对浙江来说还要谨慎”,但浙江对待浙商“进出”的这种辩证和开放的思维,却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