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常青园,民国时期竹垚生和竹淼生两兄弟的两幢花园洋房,曾为浙江省老年大学所在地,现在已被夷为平地。这两幢老房子的被拆,拆射出杭州8000处50年以上、未被列入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平民”老房子的尴尬处境。
早报讯“在长生路上,两幢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花园别墅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拆掉了,太可惜了。”6月2日,早报报道《北山路上招贤寺改头换面成酒店》后,不断有读者来电反映杭州老房子保护的情况。昨天,读者老吴向早报反映长生路上的两幢老建筑已被拆除,记者随即进行了深入采访。
“兄弟楼”被夷为平地
白色的围墙内,堆满了乱砖头,沙子和石粉,长生路13号的“常青园”已经被夷为平地,只有两棵见证了院子历史的松树。
老吴告诉记者,长生路13号在新中国成立前分为8号和12号两个门牌,有两幢独立的花园洋房,被称为“兄弟楼”。两幢洋房的主人是同宗兄弟——竹生和竹淼生,是当时沪浙金融业重要人物。1933年,两兄弟在长生路原浙江都督吕公望旧居旁造了房子,青砖砌就,欧式大柱子,宽大的阳台,雕刻精致,有四五十个房间。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竹氏兄弟的花园洋房原先还有大面积的前后花园,竹氏兄弟曾在那里办起了斐章女中。新中国成立初期,那里是团省委的所在地,1949年10月1日清晨,省市团委全体成员还在那里仰望国旗徐徐升起,见证共和国的成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保专家告诉记者,按照常青园的历史价值和建筑本身价值进入历史建筑名单应该不是问题。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常青园”在去年5月公布首批历史建筑前就已经被拆除了。
著名学者、省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主任毛昭晰教授呼吁,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像常青园这样的老房子应该保下来。
“常青园”曾为浙江省老年大学所在地。记者采访了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委老干部局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常青园”拆除后还将异地重建保护。
“平民”老房子处境尴尬
读者老张来电向我们讲述了小营公园19号的故事,那是紧邻钱学森故居的一片老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没有被列入首批75个历史建筑。住在这里有24户人家,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3年前曾说要拆,之后又传来了保护的消息,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如今,老人们仍在过着房内没有卫生间、电线乱拉、厨房乱搭的生活,90多岁的老太太每天要提着痰盂走很长一段路去倒粪。
据了解,杭州目前拥有像小营公园19号那样50年以上的老房子有8000多处,近10万杭州人生活在这里面。这些老房子大多在杭城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产权关系复杂,居住的多是老人,这就给搬迁带来了难度。目前,这些老房子很多已经破烂不堪,或墙根开裂基础松动,或木柱白蚁滋生,或屋顶瓦片破漏,几乎成了危房。
这些建筑出名的不多,大多是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的民居或一些大户人家的房子。从历史价值来看,它们反映了当时杭州人的生活。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郎旭峰告诉记者,虽然现状不是很好,但政府已经在增加投入,一批一批推进保护,但由于种种原因推进速度不会很快,需要不断探索。
保护居民生活的原生态
杭州市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房龄在50年以上、具有城市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一般建筑物均被列入历史建筑,在保护之列。但问题是,杭州8000处50年以上的老房子中,大多数并没有进文保和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这些老房子应该如何保护?
毛昭晰说,他从小在杭州长大,但现在的杭州他已经不认识了。杭州这个城市本来就不大,老房子动之前都应该论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需要大家共同爱护、保护。
省城市科学研究院秘书长陈洁行教授则担心,50年以上老房子被拆的事情还可能发生,但希望不要再有了。
保护老房子并不是简单地把老房子的住户迁走,让老房子开茶馆或者咖啡馆,只有让老百姓继续生活在历史街区里面才能保存老房子的活力。绍兴市区的仓桥直街改造后,保持了居民生活的原生态,获得了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目前,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对杭州所有老房子的现状、产权情况等进行摸底调查,然后再一步步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决定哪些房子要保,哪些房子要拆;保又怎么个维修保护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