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满递给我的名片上,一反常规写了两个人名:“永嘉县友谊京瓯剧团、永嘉县戏剧协会负责人李贤满、张晓平”。后来记者才知道张晓平是他妻子,剧团是两个人一起经营的。张晓平除了经营者角色,在永嘉一带还是知名演员,出场价一天180元,有时她还当自己剧团的导演。
李贤满以前是做服装生意的,但妻子张晓平是乐清越剧团演员。她离开国有剧团后,夫妻俩张罗起了这个民营剧团,最初办团时投入20多万,现在夫妻俩年收入有30万到40万。在李贤满到杭州开会时,家里又接了五个演出预约。
这是浙江省民营演出剧团一个生存影象,在专业院团感叹演出市场萎靡的当下,他们默默无闻地真正把演出做成了一种产业,有的村子甚至所有人的职业都与演出有关。如嵊州石门村最多时组成了7个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演出收入在150万元以上。以民间职业剧团为中心,相关的演员培训、演出中介、戏剧服装和道具制作等文化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民营剧团的路与民营企业惊人类似
昨天由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浙江省首届民营院团艺术交流与发展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到会的民营院团代表没有预想中多,因为他们到杭州开一次会来回车票住宿大约得花600元左右,而这全得从自己腰包掏出,为了节省有些人就缺席了。自己当家买单时就得精打细算。
但民营剧团并不穷。他们在浙江的发展态势,可以从越剧之乡嵊州的缩影窥见全貌。截止2004年底,嵊州有民间职业剧团101个,从业人员4000余人,全年演出35000场,年收入4500万元。剧团组建基本采用个人投资方式,团长就是经纪人。因为没有一分钱的政府拨款,他们得“自备服装、自带伙食”,然后从演出收入中获得收益。
在昨天的会议上,团长们最羡慕的是国有专业院团的“旱涝保收”;最头疼的是人才问题;最困难的是哪里能找到最多的兄弟院团互通声气;最需要的是政府部门给他们一个证件甚至是一纸证明。这与当初民营企业需求挂靠部门,给自己戴顶“红帽子”惊人相似。团长们说,没有政府的这纸文件,他们不能去艺校招人,别人会当他们是骗子。这直接导致年轻演员的青黄不接。而有一纸证书,去联络演出时信任度也会与众不同。
在管理上,李贤满的京瓯剧团已开始和演员签合同,合同里包括双方约定的工资,工作年限等。奖金则由团长根据表演核定,年底还有红包。他从北京、山东、河北等地请来知名演员指导自己的演员,做了电子字幕,买了电脑效果灯……目前国家专有院团的演员在停薪留职或院团解散后,也纷纷加盟民间职业剧团。家庭作坊式的民营院团慢慢如企业一样规范起来。
不要羡慕人家的收入,那是苦中来的
虽然很多民营院团负责人被问到“对自己剧团的演出现状满意吗?对民营院团的发展前景是否看好?”这些问题都选择了肯定的答复。但从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发现,民营院团的钱都是汗水里挤出来的。嵊州有36个团每年演出时间在8个月以上,演出场次在450场左右;47个团每年演6个月300场左右;而对于国有专业院团政府只要求他们一年演150场就够了。
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黄宪刚在会上感慨,我们有7个省属院团,政府每年拨款约3000多万,平均每天支出约10万。这10万如果用来引进演出,每天都有一台制作相当精良的剧目可以上演。演出市场以后应改变这种“养人”机制,转成按项目拨钱,目前,省里的精品工程项目已向民营剧团开放,大家都可以申报。将来这些机会应该会更多。
针对民营院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吕建华说,这次会后将联系各艺校,与民营院团开一个艺术人才交流会;然后再举行一次民营院团汇演,解决兄弟院团间沟通不够的问题。剧协还将尽力为民营剧团开出证明,给他们一个比较正式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