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外来民工有不少“特权”:拿着“文化绿卡”,就可免费去图书馆、体育馆;来找工作,不用办理外来民工就业卡。嵊州市政府通过丰富外来务工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外来民工服务到位,竟在短短一年内,填补了1万多个劳动力缺口。昨天,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四川等8个省市的政府官员,及我省其他地区的文明办负责人一同赶赴嵊州,学习和交流关于对外来务工者的服务经验。
“文化绿卡”发给外来工
昨天,面对8个省市地方官员带着羡慕的讨教,嵊州市委书记陈月亮十分感慨。他说,嵊州当初也曾面临过和其他地方一样的民工荒难题。就在去年初,嵊州还有1万多个劳动力缺口,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面对现实困难,嵊州除了鼓励当地企业对外招工,还迅速展开历时一个月的调查。他们发现,民工之所以不肯来,除了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外,还面临着精神文化生活的痛苦。
调查表明,90%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只是与老乡、同事逛逛街、看录像、打扑克,喝酒甚至是睡觉也成了打发时间的办法,几乎没有其他业余文化活动,精神生活十分枯燥。此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都比较低,超过一半的人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培训学习。
3月份开始,当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推出“文化绿卡”。只要拿着这张绿卡,在图书馆、博物馆、越剧艺术中心等公益文体场所,外来务工人员就可免费享受到服务。当地政府还迅速成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把外来务工者当成自己人服务和管理,民工荒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服务中心从公安局搬到劳动局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徐长乐说,他从一个细节上,发现了嵊州在解决外来人口难题中的独到见解:
到嵊州后,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外来流动人员服务中心,竟然是设在劳动局的,而这类管理机构,一般都会放在公安局。徐长乐感慨:“这就是观念的明显差异。放在公安局,显然是从治安防范的需要来考虑这一工作,而放在劳动局,则是从劳动服务的角度在做外来人口的工作。”
徐认为,与嵊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渐渐对日益重要的外来人口管理放手。在他研究的长三角地区中,一些地方甚至已撤消了原先的外来人口管理部门,或使之形同虚设。绍兴市委副书记顾秋麟表示,嵊州民工荒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从当初的防范,转向了现在的服务。
抓住外来工“孤独的心”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对记者说,嵊州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抓住了外来务工者的心。
朱表示,在他长达10年的研究中一直很强烈地感觉到,外来务工者精神生活的空虚。他说,农民工问题在2003年开始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但关注的焦点也仅限于物质生活层面。实际上,农民工还面临着精神生活空虚的煎熬。他们是城市人群中的孤独者。“可能谁都不会注意到他们隐蔽的权益牺牲。目前80%的农民工还是一个人在外,全家进城打工的只是少数。对于他们,家庭所能给予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安慰是享受不到的。而微薄的收入,又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城里人的娱乐方式。而只能进行不花钱的消遣。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连看的报纸都是别人看剩下的,看电视也是去路边小店‘蹭’的。”朱力告诉记者,正是发现并保护了农民工需求的“软肋”,嵊州才能对农民工迅速形成如此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