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西湖边,陈云写就光辉篇章
1981年的早春,陈云从黄浦江边来到西子湖畔。
当时,经过拨乱反正、落实干部政策,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纯洁干部队伍,“三种人”被清理出领导班子,一大批老同志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或担任相当原来的工作。领导班子纯洁了,但干部老化,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也十分突出。
陈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陈云深知,一个政党,总是在一代代人的新老交替中完成自己的使命。要使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这历史的重任将传承到年轻的一代。
这是一个非常宁静的湖滨之夜。
年近八旬的陈云伏案,写下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它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此前,陈云与胡耀邦在杭州有过一次关于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谈话。
这年春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宁波、舟山、德清等地视察。
4月20日,胡耀邦到杭州看望住在汪庄的陈云。两人就国内外大事交换意见,主要话题是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
陈云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48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如果还要那样干,无非是向“八宝山”开快车就是了。
“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很严重。老干部带病工作,或者病倒病死的很多,差不多每天都有老干部死亡的报告。在我们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继续不清醒,拖下去,我看许多老干部都要拖死,这对党不利。”
陈云批评说:“我看,现在老干部对于提拔中青年干部还不是很清醒,不是感到很紧迫。如果到时候,被迫地提拔一些不理想的人到领导工作岗位上来,这对于我们党是很不利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选择。”
“我们要做另外一种选择,就是立即大胆地提拔培养大批中青年干部。充任‘后排议员’,参与讨论问题,参与决定大政方针。党必须这样做。”他指出:“我们的担子很重,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很高。因此,重要的问题是要真正办成、办好几件事。”
4月22日,陈云继续同胡耀邦、王鹤寿谈话。
陈云分析干部队伍老化的现状,就如何解决干部青黄不接提出意见。
陈云提出,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的办法,不仅是为了满足“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对干部的需求,而且应该作为长期培训和选择干部的一种制度。
这些日子,叶剑英也到了西子湖畔,下榻刘庄。叶剑英是陈云家的常客,每次会面,他们的话题离不开如何培养中青年干部。
在此期间,陈云还同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就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交换了意见。
5月20日,陈云由杭州飞返北京。
到北京后,他立即派机要秘书把《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送给邓小平、胡耀邦和中共中央。
邓小平看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后提出:“老干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好。”
为此,陈云于6月8日召集中共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有关负责人开座谈会,讨论老干部的离退休问题,形成了《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
陈云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引起了中央政治局的高度重视。6月中旬,中共中央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连同《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印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7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座谈会,主要讨论陈云撰写的《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和主持起草的《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两个文件。
会上,陈云作了《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讲话,再次就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作了阐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鞭辟入里的论证,深深地触动了参加会议的每一位同志的心。
谈及台阶问题,陈云指出:“台阶论还是对的。这是小平同志讲的。台阶,一级一级上来,这是必要的。一定要按级提拔。我写的一些办法也是按级提拔。但是,也可以越级提拔。越级提拔的,只能是少数。我看按台阶的办法上台的人,他的基础巩固扎实,本领全面。我听说,宋任穷同志开了一个省委书记电话会议,有的地方采取这样的办法,把大学毕业生放到公社里头去做一个时期的工作,慢慢地再抽回来,以后到县委,以后再到地委,以后再到省委,一级一级来,我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陈云重视培养党的笔杆子。会上,他指出:“要培养执笔的、写文章的中青年。选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特别谨慎。”他提议:“一是必须培养能写文章的人,党内没有能写文章的人不行;二是必须培养既能写,又有德,德才兼备的人。”
陈云再三强调:“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要成千上万,几千、一万、两万。这次在杭州我跟胡耀邦同志讲过,至少一万个。”
这决非一时即兴之言,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