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余读书“充电”之举竟遭家人反对,这是温州化工厂的外来工张琼花万万没想到的。这次,母亲从老家来温州看望女儿,看到张琼花整天忙碌,心疼不已:“边打工边读书太辛苦,村里其他姐妹不读书,还不是照样打工赚钱,我看你还是别读书了吧!”
琼花不同意母亲的话。她觉得进城打工开阔了眼界,如果不学习,今后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她每晚参加成人高复班,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民工,确实与以往的民工有很大不同。他们积极进取,希望通过不断“充电”改变自己的命运。
知识给择业带来更大空间
华灯初上,一批又一批外来工下班后匆匆来到温州中华会计函授瓯海分校上课。焊工叶际义就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他对老师说:“我是名焊工,但也想学点经济学。只要掌握更多知识,今后找工作的选择余地就会更大。”
据校长张桂芳介绍,以前的学生大多是城里的高考落榜生,而现在主要是像叶际义这样的“学习型”民工。
28岁的朱中军,5年前从湖北农村到温州打工,从商品打包、配送等粗活做起,现在是温州某服饰公司物流部的仓库主管。小朱认为,自己很幸运,进公司后获得很多培训机会,终于有了一技之长。他透露,除了打工,他还业余为老家的菇农提供市场信息,带动乡亲致富。
像朱中军这样找准位置、力图发展的“新生代”民工,在浙江各地比比皆是。安徽民工聂丰材在杭州一家机械厂工作。他从最简单的力气活干起,现在当上了企业中层干部,但他仍不满足,报名参加电大学习。江西吉安民工肖房婷先是在杭州某厂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学到本领后,被杭州一家服饰公司看中,现在“跳槽”做起统计工作。
市场需求成为学习导向
在最近一次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许多外来工拿着职业资格证,充满自信地在人才市场“推销”自己。
来自江西农村的丁水村说,通过学习,他现在找到一份操作数控机床的工作,这次来招聘会是帮老乡递简历,同时也来“灵灵市面”。他说,现在的外来工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不可能一辈子干一个行当。只要掌握的知识多,成功求职的机会就多。
找份技术活易,找份力气活难。张国胜在招聘台前挤了几个来回,仍未找到合适岗位。这位41岁的安徽民工无奈地对记者说:“以前进城,我很容易就能在建筑工地找到份力气活。因为干得不错,所以没像其他同乡那样平时学点木工、漆工等技术活儿。现在工作就难找了。如今的年轻人啊,比我们想得远,他们学电焊、学厨师……老板需要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干什么。所以,他们在城里日子比我过得红火。”
相对于老张的失落,24岁的陈涛找工作就轻松多了。来杭州打工4年,他学习了4年,先后干过专卖店销售员、理货员、汽车推销员等职业。在招聘会现场,他认真看着各家企业的用工信息,却并不急于报名求职。他说:“我现在不缺工作,主要是来了解市场行情,看看市场上最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技术,以便今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不断的学习让外来工改变了就业观念。他们认为,浙江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大,这是件好事。外来工要改变就业观念,多学几种技能,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大家都自觉地在晚间上夜校“充电”,提高自己。
新一代外来工的新追求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打开农民进城的通道,开拓了农民创业的新空间。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新生代”民工进行精明的立业谋划,努力在城市里扎根。
江西民工王凯在一家化工厂做工,他对记者说:“我不想靠干粗活致富,我要像城里人那样学技术,用脑子创业。”因此,小王拒绝干那些强体力的劳动,选择在企业当电脑操作员。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能学到更多更实用的技术和知识,为今后打好基础。
记者采访了22岁的湖南姑娘张雨霞。她一身休闲打扮,和普通城市女孩没什么两样。她说,自己进城务工,不是为了单纯找份工作,而是为了追求城市的生活。从高中毕业到现在,她干了很多工作:从酒店服务生到与人合伙卖服装……她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能成为一个“城里人”。如今,雨霞已习惯于城市生活,她表示“以后是不会再回农村了”。
来自安徽大别山的徐春秀从1999年至今,一直坚持边学习边打工。她说:“在城里,感觉自己就是一块干海绵,拼命地吸取知识。”小徐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开着属于自己的车,带着安徽老家的奶奶到杭城兜风。现在,她正在为此而努力工作。
“新生代”民工的“充电”结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江西民工张立平,原是杭城一位修车工。三年多来,他在汽修技校进修,学会并积累了各种车型的修理技术。如今,他在城北开了一间修车铺,生意红火。年初,他在城西买了一套住房,与一位衢州姑娘完了婚。最近小张又买了辆车,下班上夜校时更方便了。他说:“我终于在城里安居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