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长期从事经营、事业有成,或在岗位上拼搏多年、成为骨干。在我省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艰苦地区的热潮中,这个不再年轻的“西行部落”用行动证明——
奉献西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经面试选拔,我省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将于7月中旬奔赴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众多青年志愿服务艰苦地区的热潮中,有一个不再年轻的特殊人群尤为引人注意,他们乐于奉献,渴望“与年轻人同行”。
老知青渴望二次“下乡”
陈宝林,48岁,浙江中国旅行社职工。作为一名1975年下乡的老知青,他“放过牛、牧过羊,庄稼活儿样样是把好手”。如今,他业务进展顺利,一家人生活幸福。
去西部意味着放弃优越的生活,意味着经受艰苦和主动奉献。在陈宝林看来,生活不应该只是喝咖啡、吃牛排:“如果一辈子不干几件对国家有益的事,心里会不踏实。”
陈宝林表示,到哪里服务都没关系,只想为欠发达地区做点事。由于这次招募志愿者只面向应届大学生,他的要求被婉言谢绝。
“我作出这个决定,绝不是一时冲动。”陈宝林说,“我渴望人生的第二次‘下乡’,到西部开始人生的新征途。”奉献西部比赚钱更要紧
38岁的老板刘国民经常琢磨一件事:“人只能活一辈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是很要紧的事。”
在商海里一番打拼后,刘先生一家三口在杭州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有一次在观看一个反映西部群众生活的图片展时,他被画面中一个手握铅笔、充满渴望眼神的小女孩打动了。他说:“我心中的那根弦被拨动了,突然强烈地觉得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
他希望组织一支有实力的师资队伍,将先进的教育模式引入西部。“赚钱不是人生唯一的内容。如果把有限的人生和西部大开发结合在一起,无疑是幸福的。”
令人起敬的“西行部落”
更多的社会志愿者,选择了独自悄然“西行”。
采访这个不愿声张的“西行部落”非常艰难。获悉有关线索后,我们多次设法与他们联系,却屡遭婉拒,无法走入他们神秘的“西行”故事。
陈宝林帮我们联系了一对老夫妻的儿女,请他们远在四川志愿服务的父母接受采访,但还是被婉言谢绝。据了解,这对六七十岁的教授夫妻,几年前就去了西部,办了一所新型学校,期待在有生之年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带来新生活。
这批并不年轻的志愿者,或在事业顶峰之时,或在退休以后,悄悄地加入了志愿服务西部的行列。他们有的办起了学校,有的带去了脱贫项目……
社会志愿者们表示,希望自己的奉献热情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推出合适的援助西部项目,他们愿意积极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