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理国/图 |
刚刚过去的5月对乐清的陈女士来说,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5月,陈女士频频往返于上海和乐清两地,自家的厂子被她搁置在一旁,只想着原先“买咸菜一样买到”(陈女士语)的房产能马上脱手。
2002年初,陈女士以每平方米4100元的价格买了上海徐汇区某楼盘一套面积为148平方米的房子,打算以后留给孩子。2002年9月份,当有人以6500元的价格想买这房子时,陈女士“来不及多想就卖了”,净赚了30多万元。正是这次偶然的卖房经历给了陈女士醍醐灌顶的感觉:炒房来钱比做制造业快。她开始了她的炒房生涯,重心就放在上海。随后的两年,上海商品房涨幅同比分别达到21%和19.8%,陈女士的炒房业绩也相当精彩。直到现在,她手头的11套房子,上海就有5套,其余的在杭州、乐清等地。
但这几个月来,陈女士敏感的神经被触动了。先是从3月17日起,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了,虽然贷款利率升幅很小,但陈女士还是感受到了央行发出的强烈信号:提醒买房人注意贷款的成本风险。接下来,《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又先后出台。陈女士有点坐不住了,她盘算:上海的5套房子总市价在一千万元左右,5%的营业税意味着50万元的人民币,而这,还没算上契税等费用。于是,5月初,陈女士在多家房产中介挂牌,并交代“如果5月31日之前卖出,价格还可以商量。6月1日以后卖的话,我还要调整价格”。按照5月11日中央七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2005年6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两年转手交易的,销售时按其取得的售房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
一方面担心营业税,另一方面担心这场市场博弈导致购房者观望心态加重,她的资金无法盘活,因此陈女士的5月卖房行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实际和无奈。她与上海的多家中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天都要通一下电话,不然心里不踏实。”他们共同揣摩政策,也揣摩买房者的心态。对于中介提供的“看上去真心想买的客人”,陈女士一般都抽身前往上海与之面谈。她位于卢湾区的一套面积为155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在这期间卖出的,对方将每平方米的价格从挂牌的17900元一直砍至17330元,而这套房子3月份时曾一度涨到19000元左右。不过,其他多数时候,面谈都没有什么结果。
突然之间,上海这个炒房“福地”仿佛成了“雷区”,陈女士还真有点不适应,因为炒房至今,她已经习惯了上海房价的节节高升。不过,陈女士告诉记者,经过与家人协商,上海剩下的4套房子转为中长线投资,由售转租,或者边租边售,以此捱过这个市场趋冷的夏天。目前,她对今后市场究竟会有怎样的走向,心里也没底。接下来,杭州等地的房子她也要过去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