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社戏”有了现代版——昨天,午后的太阳有些热辣辣的,可对绍兴县齐贤镇嘉会村的戏迷来说,似乎忘却了闷热。在村里搭起的一个临时舞台上,越剧《琼浆玉露》正演得精彩,台下,百余名戏迷或坐或站,看得入神。
不远处的一条河道上,泊着一艘小船,刚刚完成搭台任务的两位船老大,正坐在船头,悠闲地听戏。
这条小船,从外表上看没什么特别,可船里装的,全是老百姓喜欢看的戏。船的主人林菊花说:“这条船,就是一个流动舞台,演职人员都住在船上,船开到哪儿,戏就演到哪儿。”
“这几个演员都唱得不错!”一位看戏的老农告诉笔者。他说,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平时碰到做寿、过生日、结婚、生孩子等喜事,都喜欢请个戏班子演一台戏。今天这台戏,就是村里人你三十元、我五十元凑起来请的。林菊花在一边满脸欢喜地告诉笔者:她这个“流动舞台”,今年来就没有清闲过。昨天晚上还在沈端镇袁江村演出,今天的戏就接上了。6月份本来是演出的淡季,可今年演出日程已排得满当当了。
林菊花的“流动舞台”,由十来名演员组成。她们大多来自越剧之乡嵊州,别看都是一些四十来岁的农村妇女,但她们肚子里装了很多唱本,会唱能演的戏竟有300多出。剧团有一份供村民点戏用的节目单,上面列出了116只剧目,演员们基本上都能即点即演。这些阿姨级的演员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本事是逼出来的!有时候下午要演的戏,吃中饭的时候还定不下来,准备的时间往往不到半个小时,功夫就是这样练成的!”
凭着这功夫,林菊花的“流动舞台”,每年演戏600多场,至今没出过什么差错。据说演员人人都有一本手抄的台词,一有空就背台词练唱腔。300多出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但只要有一个人熟悉,这个人就是“临时导演”,说戏的事就由她承担了。
在林菊花的“流动舞台”上,“妇唱夫随”的夫妻搭档比较多,大多是妻子唱戏,丈夫管后场、音响。在演出现场,笔者看到,台上,妻子金雪秋正演得起劲,台下,管音响的丈夫史剑虹正在帮助妻子抄写《双血衣》的台词。这位来自嵊州的憨厚农民告诉笔者:他和妻子从今年正月初一出门演戏,至今只回家过一次,其余日子都随着舞台流动,到过多少个村演出都已记不清了。
生活在“流动舞台”上的演员,条件比较艰苦。每晚11时左右演出结束,船上紧挨在一起的8张床铺,便是她们休息的“港湾”。凌晨4时左右,船老大便悄悄开船,将尚在睡梦中的演员带到新的演出地点。船老大既管开船,又管搭台。船一靠岸,就忙不迭地把脚手架、木板搬到演出地点,仅一两个小时,一个舞台就搭成了。船上配备的材料,最大的可搭120平方米的舞台。演出一结束,演员可以喘口气休息一下,船老大抓紧时间迅速把舞台拆下,装回船上。
林菊花的“草台班子”是2000年9月拉起来的。因每场演出收费不到2000元,农民消费得起,因而生意很好。去年,林菊花出资5万多元,购买了一条二手船,并进行改造、装潢,拥有了现在的这座“流动舞台”。
新闻链接:像林菊花这样的“流动舞台”,在绍兴有30来个,演职人员以船为家,每天活跃在乡村。这些“流动舞台”航行到哪儿,就把欢乐带到哪儿。这已经成了绍兴县农村文化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