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开化县青阳乡旭日村,村民赖忠舜正用电话与在义乌销售产品的大女儿建红商量进原材料的事。这位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对儿女的成长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曾先后将4个女儿“送”出山,但不要求她们打工赚钱,只求她们学有所长,回乡创业。
如今,女儿们回乡办起了工艺包厂。与父亲一起管理生产的是二女儿建娟,大女儿建红、三女儿建帅、四女儿建芳都在义乌忙产品销售。谈及4个女儿的成长经历,这位60岁的老父亲话语中充满幸福与自豪……
艰辛的父亲:租田种粮为孩子交学费
在旭日村,赖家收入靠种7亩口粮田。年成差的时候,连孩子们的200元学费,也成了烦心的事。后来,他租来3亩水田,通过多种点粮食,多养几头猪,才解决了孩子们的学费。
看着父亲和母亲起早摸黑在山里劳作,读完小学的建红、建娟想和村里孩子一样,不上初中,回村干活。没想到,遭到父亲一顿责骂:“你们如果不读书,我就不认你们!有知识才能致富,读书不光是为自己读,也是为全家读,是为全村、为社会读。”
智慧的父亲:送女儿出山打工不为钱
“当年出山那一幕,我们忘不了。”建娟说,初中毕业后,她们再也不忍心看老父亲这么操劳。而此时,父亲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女儿长大了,不能让她们像自己这样,在大山里受穷,要让她们出山,见世面、学本领。
一位在镇上开裁缝店的义乌人,愿意带他的女儿到义乌学裁缝。老赖认真地说,只要管吃饭和住宿,能学到本领,有没有工资不要紧。
从旭日村到镇上乘车,要走5公里山路。走的那天,他起了个大早,为女儿准备路上吃的干粮。上车时,母亲忍不住内心怜爱,与女儿们哭成一团。望着妻儿难舍的场面,老赖只对女儿讲了一句话:“出山后不要为打工而打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像模像样的,别坏了山里人名声……”
那个月,老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经常起来给女儿写信。为鼓励女儿,他这样写道:“打工要打出样子。义乌人在开化创业做得很好,我们山里人同样也可以在义乌打出一片天地,你们要相信自己。”
三姐妹回家过春节。业主除发了来回车费,把三台脚踏缝纫机折价为半年工资。老赖不计较这些,他对女儿说:“没工资不要紧,有了手艺和机器,你们以后可以自己干。”建芳毕业后,也外出打工。四姐妹在义乌,学会了设计、放样和裁剪,也学了一些企业管理以及销售业务知识。
果敢的父亲:支持女儿回乡创业
学艺成功后,四姐妹在父亲的一声令下回村了。她们提出办服装厂,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然而父亲却支持她们的想法。老赖跑前跑后,带着女儿们租了村里的两间闲置房,投资3万元,办起了服装厂。
开始3年,办厂亏了3万元,连孩子们也泄气了。但老赖没泄气,帮助她们分析亏损原因,主要是机器陈旧,加工出来的服装质量达不到客商的要求。为此,在家庭会上,老赖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提出要更新生产设备。
老赖通过努力,为女儿们筹集到10多万元资金,将脚踏缝纫机更换成电动平车,还根据市场行情,不做服装,专门加工工艺包。此后半年,企业终于出现产销两旺的态势,当年就扭亏为盈。接着,老赖提出扩大生产的建议,女儿们一致赞同。
如今,一个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设备100多台、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式工厂在山村里建成,仅去年出口欧美的工艺包就达1000多万只。如今,二女儿建娟被授予“衢州市十大回乡创业明星”,而老赖也被山里人一致认为是培养子女成才的典型,几乎天天都有人带着孩子到他家取经。谈及父亲,四姐妹很自豪:“如果没有父亲的远见,我们四姐妹恐怕得永远呆在大山里受穷,谁能想象我们能办这么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