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不久召开的全省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抓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工作,使浙江成为善于学习、崇尚知识、勇于创新、健康文明的文化大省。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有关学习型社会的系列报道,分别反映家庭、社区、农村、班组在打造“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的“细胞”作用。这些报道说明,家庭和社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传播文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人物背景:家住海宁市海州街道白漾社区的陈勤士一家,在邻居们的眼里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作为小区居民推选出的“学习型家庭”,陈老师一家在尽情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走进陈老师的蜗居,迎面就闻到淡淡的书香,4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5个大书柜占去了大半的空间,陈老师和妻子并不健谈,但一提起他们读书的经历,夫妻俩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1992年,我从一所小学调到海宁师范当书法老师,课虽然并不重要,但站在讲台上,觉得特别没有底气。我一个中专生要教的也都是中专生,每次上课都很紧张,就怕自己教不好。”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想法,也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陈老师决定自学中文大专。
没想到,“陈勤士号学习机”一启动就变成了“永动机”,他以每三年攻克一张文凭的进度,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汉语言文学本科等五张文凭,还拿到了计算机、普通话、英语、法律等5个专业的合格证书。
“开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学点知识,提高个人素质。时间久了读书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但对当时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陈老师来说,那些陌生的知识领域仍然不可避免地带给他许多困难和挑战。
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的时候,古代汉语考了6次才通过,而且中间分数一次比一次低,当时他真有点心灰意冷了,不过,一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陈老师乐呵呵地说:“求学过程中不顺利的日子,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留在记忆里的是读书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后来学校被撤消,陈老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海宁一中聘为政治老师。“那时学校也是看中了我有学历有文凭,而且知识面比较宽。”
陈老师的妻子周勤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海宁轻工机械厂当了一名车工。受丈夫的影响,她也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后来,企业倒闭,她也随之下岗。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通过自学考试相继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学历,通过了计算机二级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普通话培训,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我们俩既是夫妻,又是志同道合的‘同学’。”陈老师笑着说道:“而且我们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事都以学业为重。”女儿刚出生不久,周勤要参加中文本科考试,为了节约时间,她就将床变成了书桌,在上面堆满了学习资料。为了不打扰妻子学习,陈老师包揽了所有家务,带着女儿住客厅。“我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过架,但从没有为读书的事红过一次脸。”
学习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如果当初没有把学习坚持下来,或许我现在还和当年的一些同事一样在学校停办后离开讲台,打打零工。我老婆现在也可能还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呢。”陈老师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