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荒的成因
在永康,为了争抢一个技术工人,企业开出了10万甚至几十万的年薪。但是技工荒无法缓解仍然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胡建平分析认为,高薪招不到合格的高级技工,原因何在?除了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技工缺口之外,实际上,无论是在社会观念、职业技术教育,还是在企业管理体制上,都存在着技工“造血”机能丧失问题。
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中,72%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而城市中竟有超过60%的父母希望子女获得研究生以上学历。做父母的都把考大学当成孩子的惟一出路,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技术、当工人,结果导致了技校优秀生源的逐渐减少。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一方面是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却是职业教育的急速滑坡,仅2002年全国就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技工教育、培训没与市场充分对接,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培养出的技术工人不符合市场需求,这是造成技工荒、“断层”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技术学校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一厂一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几十年一贯制,技术设备和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办学机制较为封闭,招生难,发展难等等。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造血”机能的丧失也是高级技工难觅的重要原因。技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工,而一个中级技工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高级技工,至少需要5年至10年的实践和不断地在理论上提高。这仅靠学校培养是没有办法做到的,而不少企业只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重,不太顾及技工的利益,想不到为他们提供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制造业,职工流动十分频繁,许多企业主不愿意自己培养技术人才,而是一味地采用“输血疗法”,到外面引进人才。其实,“高级蓝领”是一份淘汰率很高的工作,新技术的升级换代是两三年一个台阶。一个技工如果没有业务上培养和提高的机会,几年后知识就过时了。
破“荒”之道
来自甘肃定西的马小妹来到义乌一家织带企业打工已经三个多月了。和她一起来的还有60多个老乡。到昨天为止,她已经从实习期转为熟练工十来天了。她告诉记者,原本并不知道义乌这个地方。今年过完年,义乌的这家织带企业到定西招聘工人。她和招工的人一谈待遇还可以,就第一次走出了家门。“严格的说,马小妹并不是技术工人,但是现成的熟练工很难找。我们只好先招聘生手,到企业培训成熟练工。”这家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据了解,义乌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义乌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异地招聘工人已经成为一个模式。
今年春节前夕,义乌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再度率领十多家针纺、工艺品私营企业的老总们急赴千里之外的四川绵竹,准备利用当地农村劳动力比较充裕的优势,赶在年前招聘与确定一大批民工,以解企业用工短缺之急。目前,义乌已与省内的衢州、丽水以及甘肃定西,广西河池,宁夏固原、吴忠,四川绵竹等几个地区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由这些劳务基地定期向义乌输出劳务。据悉,义乌市还准备再建几个外省劳务基地,在那儿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并建立两地政府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义乌市劳动局一工作人员说:“义乌市与外县市,一方负责输出,一方负责用工,并共同承担员工培训和社会保障义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有效可行的解决用工难的办法。”
市政协委员王伟认为,破解技工荒,政府应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能工巧匠和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建立政府奖励津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政策得到落实。不断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模式,真正让有真才的技工人员脱颖而出。
5月27日上午,浙江今飞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赵智健专程赶到了金华市总工会,乐滋滋地捧走了毕业证书。经过一个多月的计算机课程的培训,55岁的他已经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今年,市总工会在当地媒体刊登免费培训一线工人的广告,内容包括: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和职工应知应会知识培训,以及企业内训职工。一直以来,一线工人缺乏培训学习机会,知识和技术老化。为此,市总工会推出这一计划,依托市总工会及各县(市、区)总工会职工学校,免费为职工提供培训,让工人走进教室,让知识走进车间。
据悉,这次市总工会免费培训职工总数达30万人,历时3年,既可以由企业组织职工到职工学校培训,也可以由工会安排师资,根据企业需求到企业培训。目前,市、县两级工会已将职工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市总工会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不少于30万元,各县总工会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企业将按不少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市总工会主席江跃进表示,近年来各地相继出现技工荒,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各级工会责无旁贷。
事实上,该市围绕发展建筑、汽摩配、工模量具、医药化工等行业和龙头企业的需要,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着重抓好人才基础工程的实施工作。从2003年到2005年,三年内实现培训技术工人10万名,通过培养、引进,全市新增人才总量10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