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中国考古主宰观点——“黄河文明中心论”的钱三漾遗址尘封47年后,再次获得重大收获。考古人员让一件3500多年前的丝带重现天日,而且4000年前古人已住九室套间豪宅。更为重要的是,考古人员通过此次发掘似乎发现了良渚文化消亡后一种全新文化类型,考古人员暂时将其称为“钱三漾类型文化遗存”。
四千年前浙江人已穿丝绸
今年3月起,为配合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建设,省考古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获得许多令人惊喜的考古发现后,6月24日,联合考古队正式撤离考古现场。
钱三漾遗址位于湖州城南7公里钱三漾东岸南头的百廿亩村,1956年和1958年曾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
考古人员介绍,有一个人们经常说的笑话: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长得跟金龟子一样但比它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来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4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
中国在五六千年前,就熟练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是,1958年在湖州钱三漾遗址出土的一块绢片,和同时出土的一些丝带和丝线,距今约5000年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轰动了整个考古界。根据纺织学家的鉴定,这一块绢布工艺水平已很高,经纬丝平直而均匀,说明当时不仅有较高的缫丝技术,而且已有相当好的织绸工具。
今年3月起的考古发掘面积1400多平方米,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能反映当时地理环境和先民经济生活状况的珍贵动植物遗存,出土的一件马桥时期的丝带,距今约3500多年。尽管比50年前发现的丝带年代略晚,但这在国内考古发掘中也是罕见。“丝带在野外考古中很难发现,如此完好的丝带更是难得,比原先发现的更完整,做工更细致。”省考古所副研究员丁品告诉记者,这次丝带的出土再次佐证太湖流域是世界最早的丝绸发祥地。
传说中的黄帝发明衣冠和嫘祖发明桑蚕,确实反映了在大约4000多年前,他们所处时代的实情。根据钱三漾两次出土的蚕丝和绢片,完全可以肯定,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江南的原始居民,已经穿上了丝绸衣服,产地很可能就在附近。
同时,考古人员还在现场找到了一些麻革类的织物、碳化米、植物种子等。
4000年前古人已住九室套间豪宅
面积290平方米,一栋八室,还带有厨房。这样的“豪宅”在钱山漾的地下沉睡了近4000年。在此次钱山漾考古发掘中,这幢独具特色的史前套间建筑渐渐露出神秘的面纱。
“这样的多开间套间式建筑在国内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丁品向记者介绍,这个“特大套”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面阔3间,进深2至3间,有东西南北向的各4条墙槽和小隔墙,分隔出八室,大门在东南侧,室与室间有通道(小门),厨房在西北角,正南面还有许多附属建筑。但让考古人员遗憾的是,本来应有九间的,但东北角的一间被破坏了。如此大房子,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居住的,但究竟主人是谁?现在还是个谜。
这处“豪宅”的发现,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先民的聪慧。它反映了距今4000年前太湖流域先民们已掌握了高超的建筑空间分隔与组合技术,为中国史前建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进一步了解钱山漾的聚落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在整个发掘期间,考古人员共发现房基5座、灰坑17座、灰沟两条,出土了陶、石、玉、骨、木质器物共700多件。
我省又将增添全新文化类型?
考古人员还揭开了一处经先民反复营建形成的土台型遗址,清理出一处属于该遗址晚期遗存在马桥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房基二座,排水沟三条,灰坑149座,水井6口,灰沟8条,考古人员惊叹如此众多的发现不仅大大丰富了马桥文化的内涵,而且对深入研究太湖流域的马桥文化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但此次考古发掘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该遗址早期的一种遗存,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一种目前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类型。因为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至今都是一个谜,此次出土的器物与典型的良渚时期出土的器物截然不同,比如在良渚晚期常见的T字足鼎、竹节把的豆、双鼻壶等均未发现,但这些器物又与良渚之后的马桥时期相差甚远,尽管带有一丝北方龙山文化痕迹,但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如一些大的鱼鳍形足鼎、足根内侧有凹窝的扁侧足鼎、高把浅盘豆、圆足盘、盆等器物,十分耐人寻味。
考古队员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4200年,处于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他们已将其暂命名为“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而且考古人员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已初步明确该遗存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浙江又将增添一种全新的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