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的废电池没钱处理,废旧家电回收遇“马路游击队”阻击,社会环保责任意识仍较淡薄,相关制度法规还欠完善……作为国家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试点企业,他们渴望社会的理解支持——
“大地环保”的烦恼
编者按:再生资源行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大地环保”遭遇的困难提醒我们,要按照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快“建立企业政府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有利于环保的废弃物分选系统和社会网络”,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
“这里堆着我们几年来无偿回收的所有废电池,足足有300吨。”在杭州大地环保有限公司,工程师王纯勉指着仓库告诉记者,“由于成本较高,补贴又不到位,废电池在杭州无法投入循环利用,而光把电池从回收点运回来,运费就不是个小数目。”
很多人都看到过大地环保公司在杭城设立的上千个旧电池回收桶,但这些旧电池回收后却在仓库里“睡大觉”,还让企业赔了本,却着实出人意外。
据介绍,考虑到公司形象、社会效益特别是杭城学校环保教育的需要,“大地”现在还在坚持回收。
废旧电池的命运,折射出这家再生资源企业遭遇的“成长的烦恼”。
烦恼之一:回收家电不敌“马路游击队”
成立于1998年的杭州大地环保公司,是中德合作项目杭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示范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已与约500家企业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处理医疗废弃物、废渣、废液达几千种。在公司废物处理能力、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一直困扰公司业务进一步发展的成本问题愈加凸现。
“公司成立时,国家给予了重要的建设配套资金扶持,但除此之外,项目运作就基本靠自己了。”大地公司副总经理洪亮告诉记者。
据介绍,废旧家电的回收就遭遇了“废品回收游击队”的价格阻击,虽然公司曾计划2年内达到年处理20万台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的生产能力,但迄今为止从居民和部门、事业单位只回收了200多台。
公司的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也碰上了类似问题。据公司技术部经理介绍,两年前公司引进浙大废旧轮胎热解工艺,建成了一条数百万元的生产线,同样在回收时碰到了轮胎翻新企业和其他非法炼油企业的抬价。
“一些中小企业加工后对产生的废物不作无害化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成本却省了下来,我们这样规范处理的企业光走市场化道路是无法与之竞争的。”至今,这台投资不菲的生产线仍闲置在公司车间里。
烦恼之二:环保事业有待社会理解
据大地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1至5月份该公司从企业总共回收了8000多公斤的废弃电子产品,其中近80%来自于东芝杭州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
“规范的外资企业环保意识较强,愿意承担社会环境责任。”大地公司副总洪亮说,“东芝杭州”已连续几年向“大地”提供工业废弃物,还主动向“大地”支付了一定的处理费。
洪亮说,也有一些内资企业,如杭州东信等公司也提供了印刷电路板等废弃电子产品,但从总体上来说,社会的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意识仍有待加强。
目前已实施的《浙江省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试点暂行办法》,半年前出台时着实让“大地”人兴奋了一阵。它规定: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部队以及中央在浙单位等淘汰或报废的废旧家电,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由试点企业或由其委托的回收企业(站、点)统一回收;凡由政府采购的,淘汰或报废后应无偿交给指定的回收企业。
作为国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的试点企业,大地环保公司曾试着向150家杭州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发函要求回收废旧家电,但应者寥寥。只有杭州市行政执法局和环保局予以响应,并于上月和本月先后送来了数十台废旧电视机、空调、打印机、传真机等。
相比之下,由于“非典”过后全社会对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意识的增强,医院按床位数量等指标主动向专业处理企业缴纳处理费,让大地公司做到了“略有赢利”。目前,大地公司每天处理医疗废弃物20吨左右,网络已覆盖到杭州各郊县,甚至一些乡镇医疗卫生站也被纳入其中。
烦恼之三:制度缺位困扰环保企业
酷热难当,眼下大地环保公司也饱受缺电的困扰。前不久,公司投巨资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用废物高温焚烧处置系统已经停止使用了。
这套年处理能力达8000吨工业废料的焚烧系统今年只烧了3个月,处理了1000多吨废物。据介绍,由于公司不是地方赢利大户,用电不在政策照顾、扶持之列,而机器又必须连续运转,停停开开会造成损害,下半年这套装置只能“闲着了”。
再生资源,变废为宝,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尤其需要政策法规的制度保障。大地公司对刚刚结束的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抱有很大的期望——大会讨论的《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浙江省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条例》、《浙江省废旧家电回收、拆解和利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指出要“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企业有利可图”。
采访中,有关专家建议,要让“大地”这样环保型再生资源企业“活”下去并有钱赚,关键是要解决成本问题,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有关法规制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废弃物的“生产者责任制”——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承担有关环境责任,为废物的循环利用支付一定的成本。
“困难总是暂时的,我们仍十分看好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广阔前景”,据洪亮介绍,公司正计划二期投资2亿元,在异地建设安全填埋场、焚烧及物化处理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