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巴中来浙江打工的孙久万,白天上班,晚上潜心写作,如今已完成了“打工三部曲”的前两部——
用笔书写打工人生
最近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企业文化高峰论坛会上,一位说话略带四川口音的青年孙久万,代表浙江奇迪电器集团公司总裁周奇展作大会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对此,周奇展总裁表示:“孙久万是一位外来工,还是一位‘打工作家’。他写的《流浪的岁月》、《旅途留痕》,反映了外来工的奋斗经历,读后令人振奋。他完全有资格参加会议。”
打工经历成了创作源泉
孙久万出生于巴中市一个山村,18岁就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散文。1994年,23岁的他与村里的伙伴一起到广东惠州打工,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尽管劳动很艰苦,这位“秀才”还是每天坚持在昏黄的路灯下写作。
一次,他看到汕头市某公司要招办公室主任的启事,决定去试试。在长途车上,扒手偷走了小孙身上的钱。当他带着满腔希望到达汕头,才发觉这是家“皮包公司”。回来后躺在工棚里,想着几个月来的打工经历,小孙抓起几张纸,又开始写作……
3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往事如烟》写出来了,大家一页页地翻看着,都说写得蛮感人。在伙伴们的鼓励下,他来到《惠州文学》找到主编丘金贝。老丘看完了他的小说,激动地说:“这才是打工文学,写得真实感人!”不久后,小说发表在《惠州文学》上。业余时间,他还创作出一批反映建筑工地民工生活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成了一名“打工作家”。
1998年,他辗转来到慈溪建筑工地,后来又在慈溪《浙东》文学季刊工作,但他始终没离开建筑工地。他说:“我是一名‘打工作家’,离开了工地,离开了我这些伙伴,我就写不出作品来。”用笔实现人生价值
去年5月的一个偶然机会,小孙认识了一个建筑工地的泥工组长徐焕国。农民出身的老徐平时最爱看书,对写书的人也很敬重。他让小孙住进自己在长河镇贤江村的工地,一面看工地,一面写作。老徐鼓励小孙说:“我以有你这样的朋友为荣。认准自己的目标,尽管往前冲!”
暑夏的晚上,田野里的蚊子常叮得小孙彻夜难眠。小孙全然不顾,仍就着工地路灯看书与写作。为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生活,他还把一些新写的章节拿给村里学生看。
慈溪瑞昌轴承厂办公室主任胡德冬也是个酷爱文学的外来工,平时常与小孙讨论文学思潮以及打工文学的新走向。孙久万的《旅途留痕》其实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写出来的。在这本书里,小孙述说了打工者对事业、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永远难解的思乡之情。
小孙对记者说:“这辈子,我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清贫的打工者,但我同时又是一个精神的富有者。这些年来,我不只是看到外来工的生存状态,也看到发展中的社会和外来工越来越美好的前途。”
让文学的阳光滋润外来工
去年7月,小孙应聘到奇迪集团工作。如今,孙久万与人合租在慈溪市周巷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就是在这间陋室里,小孙孜孜不倦汲取着文学的养分。晚上,常有外来工来找他探讨文学与人生。
奇迪集团公司有14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来自外地。以前,外来工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小孙的一位同事说:“孙久万来后,公司外来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变。他看过很多书,会讲很多大家不知道的事。后来,我们发现他讲的这些道理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所以,大家现在一有空便交流读书感受,觉得生活丰富了许多。”
由于工作出色,孙久万当上了奇迪集团企划部的经理。但他没忘了一起走过来的伙伴。他从6个车间选出30多位文学青年,利用晚上时间对他们进行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培训。现在,这些外来工不仅了解了文学知识,而且懂得了鉴赏美术、音乐。
过去,民工张洪驹看到书本就头痛,现在通过培训,写作水平提高得很快,不仅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散文,而且还跳槽到另一家企业担任办公室的文秘工作。小张说:“我有现在这份工作,全靠孙久万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