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义桥镇湘东村的村民不会想到,在他们村里一个叫横筑塘的地方,1500多年前居然是一个十分繁华的码头,每天的过往船只从这里经过要排起三里路长的队,地方官一天要收3500钱的税,是当时的水上重要交通要道。这一沉睡了1500多年的古代水利交通遗址,日前经杭州市和萧山区两级水利专家考证后揭开了面纱,确定这一浙江水运史上的重大发现是南北朝时期修筑的浦阳南津牛埭古址。
据悉,牛埭是指设在河道中保持水位的拦河坝,类似于如今的水运码头或水运中转站。两晋以前,江河相连,洪汛期间,江潮倒灌入河,而水退江浅时,则河水流失,造成干旱。晋代时,兴修堰坝以阻断相连江河,保持内河水位稳定,有利于航运舟楫。江河交汇处兴筑埭坝后,江船入河或河船入江,都采用人力拖船过埭的办法。到了南北朝宋武帝刘裕时,这种耗时费力的人力拖船过埭改为牛拉过埭,始称“牛埭”。牛埭的出现是杭州古港通航技术的一大进步。
萧山义桥的南津牛埭起到了沟通内河与外江的作用,南北朝初建牛埭时,曾用泥土筑成,铺以稻草,以减少船只过埭阻力,但因泥土易流失,后改为石板。
浙大教授、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考证,南津牛埭与位于杭州转塘的浦阳北津牛埭、江干区的柳浦牛埭、原西兴镇的西陵牛埭合称钱塘江四大牛埭。杭州兴建四大牛埭是为了适应当时繁忙的水运业发展需要,这四大牛埭一年最高纳税达800万钱。
但是目前只发掘出了南津牛埭,其他三处已无迹可寻。据考证,现存的南津牛埭曾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