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杭城最后一批管道人工煤气用户成功转换了天然气,至此,为时两年之久的人工煤气转换工作全部完成,杭城的天然气用户目前已达22.3万户左右。这标志着杭州已经迈入天然气时代。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是第一大事。从煤炉、液化气、管道煤气到天然气,短短几十年时间,杭城市民厨房里的“柴”是一变再变。回头看过去,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疑惑声中液化气取代煤炉
多少年,多少代,杭城市民在烟,柴烤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只要提起煤炉,很多老年人都会想起几十年前,每天一早或下班后,大街小巷、院子、楼道里,蜂窝煤炉子就冒起了一串黑烟,老底子的杭州人烧水做饭基本上都是用蜂窝煤炉子,走街串巷的叫声是“煤饼要!”
“杭州是国际性旅游城市,要尽快发展煤气!”1971年,周恩来总理的一个指示,翻开了杭州煤气事业的第一页。于是在1974年,市民们看到了那种炸弹般的液化气瓶。“这东西安全吗?”对当时习惯了使用固态蜂窝煤的人们来说,用气体来烧水做饭实在难以想像。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认识了煤气,液化气开始随之身价百倍。短短数年时间,杭州液化气用户一下子猛增到11万户,原处于朝晖的灌装场显得不够用了。于是,1992岁末这一天,杭州市重点工程——东郊灌装场建设工程上马了。
使用液化气后厨房虽然变干净了,但每次要换液化气瓶上楼,显得麻烦,而且万一饭烧到一半,没气了,又怎么办?这时,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更为方便的燃气——管道人工煤气。
“自来火”一度带来欣喜
15年前的一天,曙光新村1幢1单元602室的张慧顺大妈家点燃了第一缕由管道输送的蓝火,杭城开始有了“自来火”,杭城管道供气实现了零的突破。就在同一天,曙光新村至少有220多户人家用上了管道煤气。
在发展液化气的同时,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管道煤气。1986年底,总投资1.96亿元的杭州管道煤气工程开始兴建,由一座日产30万标准立方米的煤制气厂和遍及全市各区的城市输配管网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分两期进行,全部竣工后,可向8.2万户居民供气。用上管道煤气,既干净又方便,只要开关一拧,这火就自己来了,多省事呀。市民们开始陆陆续续报名安装,从1991年到2005年,短短15年间,杭城人工煤气用户达到了22万户。
在一份1984年的杭州煤制气厂初步设计档案资料上,记者看到上面算了这么一笔账:一般居民家庭直接烧煤,热利用率只有15%—18%,而煤气化后,对煤的热利用率能提高到38%;如果按照日供煤气30万立方米计算,每年至少能为城市节约煤5万吨,还可以提供7万吨气焦及化工产品1万多吨,节约运输汽油17万公升,按当时油价折算运费为45万元,其节能效果十分显现。此外,煤气化使城市气化率提高后,可以大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飘尘等,还可以减少炉灰5—7万吨,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交通运输,有利于提高城市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自1991年8月26日对外供气以来,制气分公司共外供煤气63315万标方,其中自产人工煤气54220万标方,最大日外供煤气达39.8万方(设计能力为日供30万方),为全市经济发展、方便百姓生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制气人”在这期间更是创造了5010天安全供气的神话。
昂首迈进天然气时代
2005年6月22日,对杭州市燃气集团人工煤气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上午8时30分,随着“停产”一声令下,进气柜的直径700mm的煤气主管道被盲板隔断,由此标志着,集团制气分公司已圆满完成了生产人工煤气的历史任务。
国家开始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后,杭州也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天然气利用工程,喜迎新燃气时代的到来,2004年8月1日,天然气终于走进市民家中,上午10时28分,浙江省军区杭州第四干休所李文宽老先生家的灶台上,蹿起一朵蓝盈盈的火焰:已使用了8年人工煤气的李文宽先生终于有幸成为杭州第一户用上天然气的居民。
用天然气有什么好处,简单地说,天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家庭更卫生,城市更环保。
有人算了这么一笔账:用同样5.5升水壶,使用不同的燃气将水烧开,天然气用气消费比人工煤气便宜0.05元,若用户一个月天然气用量为20立方米,其月缴费将比使用人工煤气时便宜9.39元左右。“由于使用天然气更显环保、高效,人工煤气退出能源市场也就是必然的。”市燃气集团老总李恒敬对记者说。
从去年8月1日开始转换,到昨天为止,杭城已有22.3万户家庭都用上了天然气。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天然气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