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场
与昔日时繁华相比,苍南副食品创储中心的店铺如今门可罗雀,各家店铺的防盗门都锁着,到处可见被风卷起的编织塑料。2000年11月,为了解决当地中药材经营户出路问题,苍南县政府决定利用一直闲置的副食品仓储中心,作为农副食品市场的场所,但作为土地规划部门审批的土地、建筑物使用功能均为仓储用地,仓储中心并不符合市场创办条件,苍南县在公告中同时指出,该市场的经营范围为“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
走到市场最里面,才看到有家店铺还开着,里面随意摆放着几只透明塑料袋,袋的都是些人参之类的药材。
老板连忙递上名片,说:“我正在收拾东西搬到新市场去。”名片上已印上了温州浙闽农贸市场的新址。
药材市场20多年变迁
灵溪镇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而药材市场20多年的历史变迁,则成为“温州模式”发展的一个见证。
块状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专业市场的产生。上世纪80年代,苍南先后形成了水果、蔬菜、参茸等11个专业批发市场。
在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全国最大的参茸市场不在其产地东北,而在偏远的苍南灵溪,而且价格比东北产地还便宜。
温州人向东北购买后,在温州以低于收购价的10%--20%卖掉,这看起来是吃亏了——其实在形成长期供销关系后,东北人往往答应货款一年一结或半年一结,温州人就把参茸迅速卖掉,立即换成现金,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里,用这笔钱可做上10到20轮的其他生意,其结果不仅可以填补参茸的亏损,还有盈余。
苍南民间这种打时间差的资金流动方式,是温州民间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温州人比拼的是做生意的速度,亦即同一时间段资金周转的轮数。
出于未曾通过国家的审批,1999年10月,灵溪中药材滋补品交易市场(参茸交易量占80%以上,因此民间称之参茸市场)被省政府勒令关闭,各经营户只能以街为市,经营的不规范,给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搬迁到仓储中后,仓储中心作出了承诺:“该市场属于临时性经营,今后若有当地政府批准创办的农副产品市场建立,按照上级要求经营户必须统一迁址经营时,本中心保证服从当地政府和工商部门管理,绝不阻挠和干涉。”
但到了2004年,苍南县药监局在执法中发现,这个农副食品市场内,农副产品已然消失,经营户全部经营中药材业务。2005年5月11号,苍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对市场进行调查登记,查明在市场内共有205家经营户,其中有164家经营参茸,36家经营中药材,2家经营面食店,3家经营日杂用品,无任何一家经营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实际上,这个市场已演变为变相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调查的结果令苍南县政府吃惊。
“决定创办浙闽农贸市场,县里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安置这些经营户,他们才是市场的主体。”灵溪镇镇长林敏如是表示。“原农副产业综合市场存在确实对苍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经营户去平阳县萧江镇兴萧路以街为市开展经营活动,但我们希望他们回来来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合法经营。”
经营户与县政府打官司
2004年,灵溪镇招商引进温州菜篮子集团作为市场创办主体,投资近一个亿,建设了一个三星级标准的、温州地区最大的农贸专业市场。市场分为蔬菜交易区、土特产交易区、果品交易区、地产中药材交易区、商务办公区,并具有完备的配套设施,目前该市场建设已经基本完工。
2005年1月23日,苍南县灵溪镇人民政府、苍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等7家单位,联合发布的一份《联合告知书》,宣布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将于2005年5月15日关闭,经营户迁到新建的浙闽农贸综合市场内经营。此后,苍南县政府不断鼓励各经营户迁往新市场,但此举并未得到经营户的响应。
2005年5月17号,苍南县副食品仓储中心向苍南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苍南县灵溪镇人民政府、苍南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等7被告作出的《联合告知书》,100家经营户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2005年6月15日,苍南县人民法院开庭作出如下判决:维持苍南县人民政府取缔建兴西路非法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决定。然而,就在法院开庭的前后,平阳县萧江镇的招商团来到灵溪,他们向经营户许以税收免三年、工商管理费免3年的优惠条件,而此时,正为诉讼烦恼不已的经营户,无异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2005年6月10日,参与诉讼的100家经营户搬迁至离灵溪镇仅10公里的萧江镇兴萧路,在那里组建成一个新的市场。
一时间,社会公众与留下来的经营者的责问纷至,令苍南县主要部门头痛万分。
萧江新市场生意萧条
萧江的新市场对外宣称是一个农贸市场,但记者了解到,这个市场还是以经营中药材为主。
“直到目前,国家只审批了17个国内专业中药材市场,法律也有明文规定,各级政府无权审批专业中药材市场。”苍南县食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宋芳禹说:“为什么萧江镇就可以开办一个这样的市场?”
宋芳禹说:“萧江的市场建在他们的兴萧路上,租用农民面街的房子作为店铺,以路为市,已属非法,而且据我所知,他们所谓的农贸市场,还未得到上级的审批,无牌无照,连仓库都没有。”
平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包纯表示,据他所知,平阳县政府和平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未批过萧江的农贸市场,至于未来会不会批准,他没有给予正面的回应。
而平阳县萧江镇镇长刘鸿鸣,则以自己在出差路上为由,拒绝了采访。
而在萧江镇兴萧路上,新市场的生意并不好。所有搬到萧江的经营户其实都知道,萧江的市场并不是条好的出路,与仓储中心那个繁华市场相比,规模与前景相去甚远不说,生意的萧条也令各家经营者心急如焚,有几家甚至组织人跑到老市场后门口拉客,景况却仍不见好。
同时,也于萧江所谓的农贸市场并未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这也是让他们的不安全感倍增。
赌的就是一口气
原苍南参茸药材同业公会会长许允平正在他萧江的新店铺里收拾东西,作为诉讼代表人之一,他直到法院判决下达才搬迁过来。
今年59岁的许允平从1986年开始做参茸生意,20多年来从最先的城东路市场搬到学仕路,再迁至建兴路的仓储中心,看着参茸经营户从原来的4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60多户。
许允平介绍说,当时,在仓储中心的负责人的牵线下,仓储中心的各个业主主动和他们联系,刚搬到仓储中心时,经营户曾与各个业主签过一个使用十年的合同,如今距离合同到期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搬迁对于业主的损失影响实际上是最直接的。在搬迁到仓储中心后,经营户商量着购买仓储中心51%的股份,价钱谈定在了2000多万,“我们一家交了一万,有几家多交了些,筹了270万的现金,先预付了业主20万作为定金,约定7月10号再交150万,11月20号付清剩余的款项。”许允平说。
但是,从仓储中心搬出去已是既成的事实,而已经交付的定金,却不能归还给经营户了。
许允平说,经营户曾向温州浙闽农贸市场方面提出3个条件,“我们希望能把45%的股份让给我们;已经搬进去的店铺搬出来,大伙统一抽签;同时廷续老市场的规矩,每隔两三年,各个经营户必须抽一次签,重新分配店铺的位置。”
“怎么可能让搬迁进去的经营户迁出来,这不是撕毁合同吗?”市场的现状了令温州菜篮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郭洪远焦虑万分,经营户提出的条件却让作为开发商之一的温州菜篮子难以接受,作为1个亿的总投资项目,开发商在顾及经营户立场的同时,势必要考虑到项目的投资风险与收益率,这两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却是有些困难。而且,已经搬入温州浙闽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也不同意这样的要求。
许允平承认,兴建“温州浙闽农贸市场”原本是件好事,但走到这一步,回头似乎非常困难,新市场就建在他所在的上羊村,他们村里做这生意的两户人家却发誓不去新市场。如今他们也只能寄希望于萧江镇政府向上审报的农贸市场能够在近期批下来。
“我们死也不会去那个新市场,赌的就是这口气!”他随后又补一句:“除非他们能答应我们那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