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8时许,海拔908米的安吉县天荒坪上水库停车场一片寂静,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的同学们正在这里紧张地调试着天文望远镜。此时,距离“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与坦普尔1号彗星“第一次亲密接触”已足足过了7个小时。
“彗星所在区域变亮了。”晚上10时,指导老师林岚通过电话告诉笔者,观察表明,彗星所在的区域的亮度已经从11等变成9等(等数越小意味着越亮)。“这意味着撞击后彗星周围产生过火焰,但受观察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地球上观察不到这些火焰”。
尽管不能看到彗星和火焰,但在这个没有月亮、一片漆黑的夜晚,22个天文爱好者体验到了星空探索的无穷乐趣,望远镜里不时一闪而过的流星、缓缓滑过的人造卫星、哈勃望远镜和国际空间站,都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已经连续观察了3个晚上的他们,将一直观察到明天凌晨4时半。
与安吉的同学们相比,在7个小时以前,不少浙大学生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难得一见的人造天文奇观。
下午1时20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在浙大党委学工部卢飞霞老师的组织下,数十名学子早早地聚集在这里,准备观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惊天大撞击”。
1时30分,转播正式开始,学生们屏气吞声、全神关注盯着投影大屏幕。1时57分,屏幕上出现了美国科学家欢呼拥抱的画面,“深度撞击”获得成功,随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图片,撞击器碰撞坦普尔1号彗星右下方迸发出一大片白色光芒。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撞星行动的巨大成功,让在座的大学生们激动不已,也引发起了同学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画面虽然不是非常清晰,但远比我想象的要壮观”,理学院大二学生马健兴奋地说,人类对于茫茫宇宙的探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恰恰反映了人类最本能的好奇心,而这也是我们做学问、搞研究所需要坚持的。而物理系大二学生万正军的话更是道出了不少学子的心声:“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也可以作出令全人类骄傲的壮举。”
对于许多业余天文爱好者来说,撞击过后,他们心中的激动或许也已经慢慢平息。然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艰辛的工作不过才刚刚开始。
下午,本报记者拨通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胡景耀的电话。他说,虽然没有预料中的那样撞出美丽的火花,但是撞击非常成功。对科学家来说,更关注的是,坦普尔1号彗星究竟被撞出了多深的洞?能否根据撞击产生的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来推断出彗星由什么物质构成。人造天象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了难得的研究资料,从今天晚上9时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和来自台湾的研究人员一起,通过国内最大口径2.16米的天文望远镜,接收这些冰雪、尘埃所发射出来的光谱线,从中研究推断彗星由什么构成,为寻找地球生命起源作出努力。
浙江日报杭州7月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