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制作假画,一边伪造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以“证明”该画的出处,引诱书画爱好者上钩,利润估计有上百万元……昨天,著名画家何水法激愤喊打假《何水法写生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精力、时间所限,以何水法一人之力,根本无暇发起全面的打假行动。
四地同时出现假《何水法写生集》
何水法介绍,上个月他出差途中,北京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有朋友想买他的精品画,正好碰到有人在兜售一幅他的《牡丹花》,说是曾印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家写生”中《何水法写生集》的第二页,不知是真是假。“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自己在去年10月确实有此画集出版,但第二页不是这张画”。于是,何水法一回杭州就找来画集核对,果然不对。何水法再让朋友快递寄来那本画集,仔细一看,里面的画只有一张是临摹的,其余都是乱画的。之后,石家庄、山东的朋友和河南的买家也都说看到了这本画集。
记者仔细将真假“画集”一对,发现封面、封底、开本、装帧、前言页、版权页、条形码均无二致;但定价不一样,假的定价56元,比真的还高20元,页码有46页,比真的多了12页。
无独有偶,昨天,何水法还拿出一套标着“浙江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明信片,正面是何的作品,背面为“中国邮政”。而浙江人民出版社办公室副主任王志坚说,他们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没有出版过明信片。
造假手段登峰造极“套画”一本万利
假画从何而来?有关人士透露,在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从绘画、题款到裱贴的制假“一条龙”。制假、做旧手段不少,最常见的是“套棺材”———搜集不知名的破画进行剪裁,配以旧的绫子、绢子、轴干装裱好,使其受潮、变旧,甚至蛀虫。不少人临摹名人作品,装裱好,把字画放在点柴火或烟煤的厨房里熏,效果逼真。此外,用烟灰和烟油涂抹新画,放进专门的烘烤房里,经过高温和化学药剂处理,也能乱真。
与此同时,贪利者陆续开发新手段,让假画生产更上了一个“层次”。有的参照图录,把印鉴做成照相版,连专家都难以辨别;有的翻拍原作,放置在玻璃板上直接勾描,“既快又好”。而这次,造假者的手段更是登峰造极:一边制作假画,一边伪造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画册,以“证明”该画的出处,引诱书画爱好者上钩。
目前,就是参照假《何水法写生集》,河南一买家已经以5000元一平方尺的价格(远比市价低)购得两幅四尺大小的假画。据介绍,如果46页的册子中50幅左右的假画全部出手,可以卖到100万元左右。
何水法说,这种“套画”他是第一个发现。一般地下作坊制作成本可能只要两三万元,但全部出售可以赚100万元左右。“所以,买画不要贪便宜。”
防骗三招
假书画很难骗倒行家,瞄准的就是那些刚入门、不识货的新买家或贪便宜的买家。那么书画爱好者购买书画时如何防止上当受骗呢?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浙江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赵幼强。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在目前国内书画市场上,鉴定手段确实追不上造伪手段,所以要防上当受骗要做到“三不”。
一、不要迷信“权威人士”
书画作品打假该怎样入手?一般书画爱好者头脑中第一个反应通常是:找权威人士鉴定!而业内人士认为“权威人士”没法定义,这个概念太模糊了。而且,现在大部分鉴定人士只会对某某画的真实性提出疑义,而决不会说某某画是假的,这已是业内惯例!现在鉴定也有文博、学院、江湖等派别,不懂的人也不知道该找哪方。
二、不要相信动听的故事
收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非常火爆,但收藏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万不可抱有“一夜暴富”之念,比起股票投资,书画投资风险更大。股票套牢尚可解套,书画一旦是假的,可能一文不值,在买的时候,对画家要有所了解,这次鉴宝回来我就发现名头越大假的可能性越大。切不可到地摊上听人家讲故事,相信字画是从“皇宫里或某太监手里流传而来的”,这非常荒唐。
三、不要简单相信“科技”手段
一件陶瓷,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基本断定其烧制年代,但用旧纸、宿墨造假的书画就很难判定真伪,目前主要还是依据专家眼力。随着科技发展,书画鉴定虽然也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但一些造伪者也开始运用电脑刻图章、打草稿,用化学药品对纸张进行作旧,造伪的手段反倒比鉴定手段科技含量高得多、先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