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几百件抗战时期的像章,想办个博物馆,希望你们把把关。”在省文物局博物馆处的办公室里,这样的咨询电话可不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浙江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省的民办博物馆在全国创办最早,创办最多。民办博物馆,尽管不能和大气的国有公办博物馆相提并论,但由于民办博物馆藏品的独特性,成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碎片的收集者。
与公办博物馆一视同仁
对私人兴办博物馆,政府持鼓励态度。2000年底,国家文化部和民政部将私人博物馆审批权下放就是最好的证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浙江办起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才10多年的时间,我省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民办博物馆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
我省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特别是民间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2003年省人民政府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用多元化的机制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对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一视同仁。
建起39家民间博物馆
我省有些地区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办博物馆搞得十分有声势,像椒江吴子熊玻璃刻花艺术馆很有规模,成为当地很有影响的人文景观;湖州德清的力度更大,给当地一位中医创办的莫干山陆有仁中草药博物馆划批土地35亩,展馆面积5000多平方米,让他重新扩建,使中国中医文化真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据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沈坤荣介绍,全省到去年年底已建的各类民间博物馆有39家,其中属私人建设和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21家。内容涉及历史文物、中草药、珠算、像章、民俗工艺、动物标本、古典家具、老相机、锁具等多个门类,是国有博物馆较少或者未关注的领域。
此外,由企业投资和管理的博物馆共18家。内容涉及眼镜、织锦、剪刀、中药、茶叶、大桥等。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填补了国有公办博物馆门类上的空白。
此外,想在浙江办私人博物馆的除了浙江人外,外地人也不少。2002年1月18日,在杭州河坊街上,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杭州分馆正式开馆。杭州分馆是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第一家分馆。目前,记者获悉有一位澳门客商也正向省文物局申请,要在浙江办一个青田石雕博物馆。
发展之中喜忧参半
沈坤荣告诉记者,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由于其民办性质,在与国有博物馆一起发展和竞争中,有喜有忧。喜的是民办博物馆的经营者都是社会文化的热心人士,对其藏品珍爱有加,同时机制灵活,发展前景看好;忧的是许多民办博物馆存在着许多与生俱来的困难。
南京大学历史系学者贺云翱先生认为,造成民营博物馆处境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办馆者的观念需要转化是其中突出的一点,这需要办馆者真正把博物馆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运作思路的不清晰成为困扰民营馆发展的又一原因,在藏品的搜集上存在着片面追求珍品、罕见品甚至是国宝级艺术品的误区,而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办博物馆的人才问题,似乎少有科班出身的人愿去民办博物馆做一番事业;此外,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短缺也使得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面临障碍。
民办博物馆将越来越多
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外,从事公益事业在相关产业方面都是有税收优惠的。浙江的民办博物馆,特别是私人办的博物馆,生存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单位办的博物馆在开发相关文化产品时,税收压力较大,很难积累足够的资金扩大事业。
沈坤荣建议,建立民办博物馆专项扶持基金。根据民办博物馆的特点,采取多种灵活的资金补助渠道。对于一般的民办博物馆,在实施重大工程时,可以向政府申请免息或低息贷款,此外政府可以用奖励等手段给以资金上的援助。沈坤荣说,浙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历来有崇文的雅致,在这块土地上,有一批热心于文化事业的人士,他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痴迷,千方百计、多渠道地收集各类历史文物和艺术品。而且民营经济发达,有一大批老板。此外,中外民办博物馆发展证明,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加上政府的扶持,民办博物馆大发展的机遇将很快到来。
“世界博物馆正呈现趣味化、民营化和数字化三大趋势,民办博物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流,并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沈坤荣对民办博物馆发展前景看好。
在浙江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浩看来,民办博物馆是国有公办博物馆最好的补充。民办博物馆的兴起,百花齐放,应该是一件好事。国家博物馆关注的是历史,对一些现实的题材和特色课题关注不多,民间博物馆正好可以弥补国家博物馆的不足,而且有些民办博物馆也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对文物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