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2日消息(实习生 汤彦芬 记者 徐晓峰)7月12日上午,雨终于倾盆而下。浙师大学生陈媚和陈恬静静地坐在浙报大楼大厅里,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因为她们知道,这下,杭州又不需要拉电了。
7月9日上午,萧山永兴广场上艳阳高照,来往的路人挥汗如雨。一个挂着红领巾的小女孩骑着自行车匆匆赶来,郑重地把一张在手心里捏出汗的小纸条交给在那里散发传单的哥哥姐姐们。12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正热火朝天地向路人征集节电宣传标语,散发节电宣传手册。
树荫下乘凉的老大妈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走过来,打着阳伞行色匆匆的女士停下了脚步,小伙子顾不得抹一把汗就认真的填写起节电建议调查表。“原来空调关机不拔插头也会浪费电呀,那我得赶紧回家拔掉不用的电器插头。”“原来电风扇快档要比慢档多用40%的电哦,那么如果不是太热就开慢档好了。”一转眼,上百份资料发了个精光,几十条节电标语密密麻麻地写在横幅上。
“市民的热情出乎我们的想象。”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浙师大学生陈媚和陈恬兴奋地收集着市民递过来的调查表,“我们12个同学,几天来的辛劳没有白费。”
艰苦的生活正式开始
7月1日 晴
“隆隆的火车载着我们奔赴萧山,这是我进大学后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想到未来15天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兴奋、期待还有小小的压力写在同学们的脸上。”——节电日记
从金华来到萧山,住宿成了最大的问题。金马饭店职工宿舍里,不到15平方的房间里挤进了8个女生。两边是上下铺,中间放了一张桌子,上面堆放着他们随带的活动资料和生活用品,狭小的过道只允许一个人走过。“这里住的比学校差多了,我们出去都要横着学螃蟹走!”陈媚说,这样的房子他们每个人每天要花费15元,还有1元钱1度的电费需要自己负担。
老天爷似乎也在考验他们,杭州地区迎来了持续几天38度以上的高温。在陈媚他们的宿舍里却只有一把吊扇在头顶伊呀伊呀地转着。“空调对我们来说,是太奢侈的享受。”
每晚守着面店的电视
7月8日 高温38度,晒死
“今天我们去藕湖浜社区搞签名承诺节电活动。横幅上已经都被写满了,还有人陆陆续续地过来。我们准备了1000份节电宣传单,转眼间就少了七八百份。在节电宣誓仪式,陈媚领着台下七八十个小学生一起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付出劳动获得回报的喜悦,当时有的人眼眶湿湿的,……萧山电视台的记者也来采访了,但愿自己红红的眼睛不要上电视。”——节电日记
陈恬是班里的团支书,这几天里最操心的莫过于她和副班长陈媚。“在萧山永兴广场搞征集节电用语活动时候,我们给每个留笔的市民发送一份小礼品。”陈恬说,这区区百来把塑料小扇子,可是陈媚跑遍了住宿地附近超市,嘴皮磨出水泡才好不容易换来的成果。除了进社区、走广场宣传,空余时间整理活动资料和排演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三句半’和‘对歌’两个3分钟的小节目,同学们练到深夜。”
为了搜集媒体对宣传活动的报道,陈媚和同学们天天翻报纸,夜夜听广播,看到听到对他们活动的报道,那就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无比喜悦”。
每天傍晚,陈恬就会红着脸走进宿舍下面的一家面店。“因为那里有台电视机,我们宿舍没有电视,去那里才能看到萧山台对我们活动的报道。”陈恬说,店里的电视机高高的吊在上面,为了把电视新闻录在数码相机里,她要踩着凳子把手伸上去。“为了不让老板娘赶出来,我们每次去都要买一碗便宜的面条吃。”后来,同学们轮流接替陈恬,因为她实在吃厌了那里的面条。
终于吃上久违的米饭
7月11日 阴雨
“来到萧山已经整整十天,米饭的滋味好像离我们非常遥远。楼下的饭店都好贵,看着一天天瘪下去的钱包,方便面、面包成了我们天天挂在嘴边努力下咽的伙食。我们的活动还没结束,钱要省着花。想念家里老妈做的好饭好菜!”——节电日记
连着10多天没吃到一顿米饭,那是怎么样的滋味?我们难以想象那种感觉。中午,当同学们用发亮的眼睛盯着眼前简单的快餐时,我有些莫名的感动。
红烧肉、咸肉冬瓜……这些久违的家常菜让大家狼吞虎咽。“连着10多天了,男生们天天就在宿舍里用热得快烧开了水泡方便面吃,我们女生就随便吃点零食将就。”让陈媚和同学们感动的是,陈恬家就在萧山,但这几天她宁愿和大家一起闷在宿舍里流汗,也不跑回家里住,没在家里吃过一顿饭。
“短短几天下来,原本不敢太奢望的‘减肥’竟成了现实。”陈恬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一起走过这15天‘艰苦岁月’,回忆里将多了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