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3年前,一位台湾小伙向大陆患者无偿捐献了自己的骨髓;3年后,一封辗转两年、姗姗来迟的信,和随信捎带的一支钢笔和一块玉佩,再次触动了台湾小伙的心。由于信件从有关医院转过来,没有落款,一种挥之不去的牵挂,从此萦绕在他心头。
为此,他委托79岁高龄的父亲,专门回了一趟阔别多年的祖籍——浙江龙游,祈求寻找受捐者,然而由于线索太少,老人多方寻访无果,又因吃不消高温酷暑,近日带着遗憾离开浙江,返回台湾。他们想知道,大陆的这位素昧平生的朋友,你现在身体好不好?你过得还好吗?
昨天,老人的哥哥的外孙女、在龙游生活和工作的蔡美芳及其丈夫陈赛强给记者打来求助电话,希望能够找到这个可能在杭州的受捐者,以了却老人及其儿子的一桩心愿。
7月10日上午,在龙游县北门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一位来自台湾省高雄市的79岁老人邵锦标,手捏一张信纸,激动地对祖籍的亲人说:“我来一趟大陆不容易,这次是想帮儿子找一个‘有缘人’……”
捐骨髓前坐了五六个小时的车
陈赛强向记者介绍,老人叫邵锦标,老家在龙游县湖镇,1949年离开大陆,到台湾定居。现在全家住在台湾省高雄市,家中有两儿一女,家庭和睦。
说起小儿子邵勇维,老人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今年28岁的邵勇维,是高雄市的一名年轻检察官。他从小正直善良。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司法官,每个月都要拿出2万元台币捐给慈善机构。他还与母亲一起加入了台湾慈济公德会,成为一名志愿供髓者。
2002年,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与邵勇维联系,说他的骨髓与大陆的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同年6月20日左右,邵勇维坐了五六个小时的车,来到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抽取骨髓。
说起这事,邵锦标还非常心疼地说:“儿子平时工作很忙,但为这次捐献骨髓,他去了医院好多次,每次去,都要坐五六个小时的车子。捐献骨髓之后,他还住了3天的医院。”
老父回乡代儿寻找念情人
陈赛强告诉记者,捐献骨髓后,邵勇维全家人照样平静地生活着。今年4月,他们突然收到了一封从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转来的信,还有一支钢笔和一块玉佩。信是电脑打印的,上面没有地址和姓名。从信的内容看,应该是2003年从大陆寄出的,是邵勇维曾经挽救的那名患者写的。
“是您挽救了我的生命,更是您给了我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决心。……我盼望着有一天能亲眼见到您,当面对您说一声谢谢。……我们全家真诚地邀请您和您的全家来杭州我家做客。”这封信打动了邵勇维。他也很想见见这位患者,想知道他现在过得好不好;想告诉他,你的来信,我收到了……
邵勇维曾前往当年捐献过骨髓的地方询问过,但因时隔久长,难以找到相关经办人了。
恰好,邵勇维的父亲祖籍在浙江,20多岁时邵锦标方从大陆前往台湾,多年来,对故土一往情深。自邵勇维收阅这封信后,全家人一商量,决定趁老人身子骨硬朗、能独自回乡探亲的机会,帮忙找寻一下这名与儿子有“缘”的念情人。
表达对他的一份牵挂
陈赛强告诉记者,今年6月8日,邵锦标老人带着儿子的心愿,带着那支钢笔,漂洋过海来到魂牵梦萦的大陆,开始代儿子寻找这位不知名的患者。
刚刚回到浙江的时候,老人特地在杭州逗留了数日,托很多朋友帮忙寻找这位受捐者。但由于线索实在太少,多方寻访后,至今无果。7月12日,老人遗憾地离开祖籍龙游湖镇,返回台湾。临走时,他恳切地对陈赛强说:“我们全家这样做,只是想表达对他的一份牵挂,看看他现在还好吗。你如果能够找到他,一定要把我们的心愿转告给他!”
为了帮助老人及其充满爱心的儿子了却这段心愿,陈赛强特地打电话给本报记者,希望能够通过本报这个载体,在杭州找到这位受捐者。
记者从中华骨髓库总会工作人员处获悉:按照国际惯例,鉴于很多医学、心理和社会的原因,捐献者和患者一般不接触,至少在一年内不能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交流,也必须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同意和安排下进行。但他们平时很少接到这样要求的电话,因为在捐献前,捐者和患者都被要求一般不能联系。因此,有这样强烈愿望的人,是非常少见的。
希望有知情者,可以尽快与本报取得联系。如有可能,本报将以适当的方式,帮助传递两岸同胞这浓得化不开的血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