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吃上一根甜滋滋的冰棍,可谓是清凉过瘾。眼下,街头小店门前纷纷摆起了冰柜,有的地方已是三步一台,五步一个。可走近一看,和路雪、蒙牛、伊利……冰柜里花花绿绿的全是外地的品牌,衢州地产冷饮几乎踪影难觅。
外来品牌“称霸”
冷饮市场一直是冷饮厂商垂涎三尺的“唐僧肉”。从几年前的“大脚板”、“斑点狗”到现有的“绿舌头”、“指环王”,商家们绞尽脑汁推陈出新,时不时还搞些“吃甜筒,中大奖”之类的招术,足以说明冷饮市场竞争之激烈。
然而,记者几天来走访衢州市区街头的冷饮零售点,发现冰柜里装的全是蒙牛、伊利等外地品牌,即使白糖棒冰,也是金华产的。偶尔找到个衢州本地产的,也只是0.5元一根的赤豆棒冰之类,此外便不见有其它品种。店主说,现在人吃冷饮也看品牌、讲口味,本地产的多数包装差、档次低,很难卖。另一位姓方的店主也相告,她曾经也进过本地产的棒冰,但比起一些外地品牌产品,明显受冷落,第二次就不进货了。
衢州市区一些冷饮批发点的老板也坦言,如今和路雪、伊利、蒙牛等俨然是冷饮制品的“第一集团军”,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本地品牌凤毛麟角
采访中,记者一路询问冷饮零售点有无本地棒冰卖,店主不是回答没有,就是在冰柜里找个半天,最后掏出根包装简陋的赤豆棒冰说:“只有这个,五毛一根。”
调查中得知,衢州制造的本土棒冰仅有赤豆、白糖等几个品种,这些产品本身利润低薄,除了在价格上难敌外埠产品外,包装及推广上也明显逊色于外埠品牌。主要是因为本地冷饮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品牌优势,产品档次低,以致于在外埠冷饮厂家强大的品牌优势、广告攻势下,本地冷饮企业无以应对,致使阵地逐日失守。
本土企业夹缝生存?
冷饮市场到底有多大?业内人士估计,目前衢州市场上主要的冷饮品牌有近20个,其中和路雪、伊利、蒙牛、光明等品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衢州人一年吃掉的冷饮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令人惋惜的是,这千万元的市场,本地冷饮厂家只能分得中低端市场的“一小杯羹”,中高档冰淇淋、雪糕市场的份额已基本被外来兵团瓜分得干干净净。满打满算,本地冷饮厂家所占市场份额已被挤占得不足10%。
地产冷饮为何会有如此现状?知情人士介绍,与本地品牌的低端路线相比,外埠冷饮产品的最主要特色在于品牌优势。外埠冷饮品牌都十分重视产品包装,分为盒装、袋装、硬包装、软包装等多个系列,而本地品牌的包装则显得随意甚至粗糙。
可作为本地企业,难道就眼睁睁将这块市场拱手相让?“没办法,衢州现有的冷饮生产企业太没竞争力了,至今还没有一家拥有全自动生产线的企业。”前不久,市卫生监督所对市区几家冷饮企业进行检查,发现都存在厂房、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老化等问题。一位工作人员说,在周边金华等地,都已有了全自动生产的冷饮企业,而衢州企业至今仍采用人工操作的传统工艺,大部分还是作坊式加工。一些企业主的品牌、质量意识也不够,如此一来,难免会出现包装粗糙、质量欠佳等问题,自然就难登“大雅之堂”。
据了解,衢州现有的冷饮企业目前都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在产品开发上也多是选择制作简单的赤豆冰棒等。像巨化集团公司兴化实业有限公司、龙游的大街棒冰厂,虽然都有较长的加工历史,但多年来只停留在赤豆、白糖棒冰等几个品种上,产品过于单一。按企业主的说法,他们敌不过品牌产品,只能抢占仅有的中低端市场。可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为了在冷饮大战中占领更有利位置,一直占领高端市场的外埠冷饮品牌现在也开始重新调整产品定位,凭借1元、1.5元低价产品大规模进军中低档市场时,本土品牌的错位战术也将面临挑战。
期待衢州棒冰棒起来
明眼人都知道,从冷饮特殊的产业开发角度来看,地产冷饮无疑占有原料、生产、开发及适合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优势。但在诸多优势条件下,地产冷饮缘何会“地头蛇压不住强龙”,眼睁睁地看着市场被人家抢占?
业内人士认为,归根到底,是没有把品牌做强做大,观念保守。他们认为,地产冷饮做不大,主要是企业内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太弱,将市场定位于有限的区域,满足于现有成绩,没有走出去的魄力;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未能及时扩容升级,大多基础差、底子薄、品种单一,在与外来产品的竞争中,后劲明显不足。
“当务之急,应该加大投入,扩容升级,在开发新产品和营销上下功夫。”业内人士介绍说,一个冷饮品牌要成功,产品出新和营销策略是关键。像伊利、和路雪这些冷饮巨头,每年在新品开发上要花费上亿元,每年推出的新品也有上百种。企业要是舍不得给“老面孔”出新,路只会越走越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巨化的兴化公司目前正积极谋求与佑康食品合作,准备走先造市场再造工厂之路。企业负责人表示,待条件具备,他们将力争提高产量,创建自己的品牌,争取在本土市场能抢回一点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