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对2003年全省及11个设区市社会发展进行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人口与就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科技与教育、卫生与文化、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与公平、公共安全等8大领域53项指标的统计、测算后反映,杭州市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11个市之首,共有24个相对领先指标,其中18个指标居全省第一,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强势特征。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提高……为深入分析杭州社会发展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昨天,杭州首次召开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对2005年上半年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情况进行了通报。记者从中获悉,自1997年以来,杭州市社会发展水平连续八年位居全省首位。
昨天,杭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首先做了题为《杭州市2005上半年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报告。分析报告全面总结了半年来杭州在生活质量、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也认真分析了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持续增大、要素资源更趋紧张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我市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思路。
18个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工作,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城市形象,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七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农村社会发展都取得显著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较大幅度增长,群众的满意度、安全感不断提高,自1997年以来,杭州市社会发展水平一直位居全省首位。
据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对2003年全省及11个设区市社会发展进行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人口与就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科技与教育、卫生与文化、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与公平、公共安全等8大领域53项指标的统计、测算后反映,杭州市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11个市之首,共有24个相对领先指标,其中18个指标居全省第一,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强势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杭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和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杭州市的社会发展现状,已从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向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从缓慢型向增速型转化;社会结构正在向工业化后期和信息社会转化;社会事业从政府包办型转向政府、社会共办型;社会管理从全能、管治型转向有限、服务型转化,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居民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从分析会上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杭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0%,而且社会保障覆盖面也明显提高。杭州人的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有关数字显示,2005年上半年,杭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较快增长,这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有直接体现。其中,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55.2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38元,同比增长12.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基本型消费正逐步转向以住房、汽车、文化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文化娱乐、旅游、通讯等支出比重上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继续扩大,城镇达到17.8平方米,农村达到58.89平方米。
在收入水平较明显上升的同时,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业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参保人数再度扩容。截至6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参保144.32万人,比上年净增4.87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78.24万人,比上年净增5.89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103.6万人。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并实现了按工资总额由地税部门征缴的养老保险征缴机制新突破。与此同时,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面推进,截至6月底,市区企业退休人员24.05万人,已有21.94万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化管理,占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95.12%。此外,杭州就业再就业工作也得到进一步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就业岗位9.5万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2.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