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温,职场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桑拿天”。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样挥汗如雨的高温天气都是一次活生生的“烤”验。在心烦气躁的时候,如果突然给你发一份清凉解暑的“高温费”,这是否会让你心情立刻大好?
到目前为止,高温费还不是国家强制要求企业发放的劳动报酬内容,有点“锦上添花”意义的高温费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在经过一系列调查采访后发现,在杭州多数企业已经把热天发高温费当作心照不宣的习惯。然而,尽管相关政策对高温费有明文规定,但是高温费概念还并非深入人心,高温费的高低几乎还是一种随机行为,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温费的高低。
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统一规定,各个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高温补贴费也差距悬殊。换个角度理解,每天坐在清凉办公室的人或许能拿到每月上千的高温费,而同时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工作的工人们却也有可能享受不到任何高温补偿。
高低悬殊不少人不知高温费
高温费究竟该发多少,该发多久,多数职场人心里没谱。我们分别对通信、IT、房地产、学校、家装、交通、家政、广告、零售业、物流、行政、传媒等11个行业做了一次小规模调查,一共有23名来自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士参与本次调查。调查显示,23名接受调查的在职员工中,大部分人(16位)领到了高温补贴,占到了总人数的70%,其中不乏“薪情”不错者。马先生目前是杭城某知名通信企业的在职员工,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收到公司下发的两种不同形式的高温补贴:夏季防护用品费500元和清凉饮料费600元,“今年比去年涨了一些,不过比起一些效益更好的企业,并不算多,我们有的同行,一个月就发了上千元。”对自己拿到的高温补贴,马先生仍然觉得差强人意。一位在家装公司工作的李小姐说:“我们公司从来就没有高温费一说,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公司对于下工地的员工会发一些清凉油和毛巾,做得还算是比较人性。”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应对高温天气都作出了比较人性化的措施,如:每天下午发放绿豆汤、棒冰等。
在调查中发现,每月80元-100元左右的高温补贴占了目前职场的主流。一位在杭州IT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俞小姐表示,公司里现在是按照浙江省的指导价格来发钱,即每人每月95元,自己所了解的同行的行情也大致上相差不远。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一般办公室文员,每个月的高温费在100元左右,基本维持在正常标准。而一些服务性行业,如:送水工、家政员、装修工等高温费最没有保障,在这群人里,拿到高温费的人可谓是少而又少。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同样是发高温费,各个单位对高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按照三个月发,有的单位按照四个月发,还有的干脆笼统发一笔。此外,发的名目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降温费、有高温费、有清凉饮料费、有夏季防护用品费等等。
高温费怎么发?
浙江省标准:每月最高120元,最低95元。
据了解,由于目前劳动法规一直未对劳动者高温作业出台具体保护措施,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要以货币的形式为职工支付防暑降温费。因此,目前为止高温费的发放标准还是由各地自己制定高温费发放标准。浙江省的发放标准是参照2004年7月份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出的《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清凉饮料费标准的通知》执行的。从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我省企业在职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的发放标准分三个等级,最高120元/每人每月: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120元;非高温作业工人每人每月10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人每月95元,发放时间为4个月。
尽管有条文明确规定,不过,从更多意义上来看,规定更明显的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由于该项规定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因此各个企业执行情况也参差不齐。在采访中发现,公司的规模大小对高温费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在杭州,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执行高温补贴制度较好的单位。这类单位往往都会有关于高温补贴的明确规定,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公司,尤其是私营企业推行高温费的则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