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改来改去,“梅”始终不变
73岁的方梅,耳聪目明,思路敏捷。她告诉记者,1932年11月出生不久,就被送给苏区的一位妇女干部抚养。听说父亲看到过她两次,自己年纪太小,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方梅被寄养的地方,是方志敏的老家弋阳县。那是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平时最喜欢说的就是革命故事,每次都会谈起方志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方梅从小就记住了父亲许多机智勇敢的故事,知道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方梅的名字,是方志敏起的,寓意女儿像梅花一样不畏环境严酷傲寒而开。方梅被寄养的地方,被国民党称为“土匪窝”,为了保护方梅,村里人把方梅的名字改成了“吴梅年”,后来又改过好几个名字,解放后才改回“方梅”。不管名字怎样改来改去,“梅”字始终不肯换。
方梅养母家离父亲的老家很近,也就20来里路,她经常去看望祖母金香莲。因为父亲的原因,家里的破茅屋被敌人烧过10多次。
1935年,方志敏英勇就义。国民党把方志敏被害的消息到外张贴,倔强的祖母一直不相信是真的。茅屋被烧了,村里人送来的床又被砸了,祖母索性不再要床,也不出去讨饭,要等儿子活着回来。祖母在茅屋里向方梅讲父亲革命的事。她每天吃的是细糠煮菜叶,晚上就在高座椅上坐着睡,脚下架着火炉,身上披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七年多时间,祖母从未在床上睡过一夜,方梅也从没见她掉过一滴泪。
解放时,有个解放军团长来到家里,“扑通”一声跪在祖母跟前,说“母亲,我回来了!”祖母一看,愣住了。“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都是你的儿子!”祖母这一次忍不住哭了。
方梅说,她是从旧社会苦难磨练过来的,祖母和父亲这种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着她。包括后来为父亲写传记,正是这一种顽强的信念支持着她。
从《可爱的中国》认识父亲
解放后,方梅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缪敏。此时方梅已结婚,在母亲语重心长的教育下,方梅进了上饶烈士子弟学校读书。1955年底,她分配到江西省印刷公司工作。后来又来到当时比较正规的学校——工农中学,接受进一步的教育。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缪敏被打成“出卖方志敏的大叛徒”而受到揪斗,方梅也被送到农场去“劳动改造”。6年后,方梅从农场出来,被分配到赣州航运局机关工作。1972年,她调到江西省航运局,这才有机会与母亲朝夕相处。
方梅记得,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母亲1953年送给她的《可爱的中国》,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梅儿,这本书是你爸爸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纪念你爸爸未竟的事业!”这是方梅第一次看到父亲写的书,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给了她极大的启示和觉悟。后来,在母亲日常的讲述中,她对父亲的认识更为清晰,同时开始研读父亲的遗著,追寻父亲的思想轨迹和人生追求。
1977年,母亲去世后,方梅萌生了为父亲立传的念头。但真正促使她下决心写作的,是另一件事。有一次,方梅在一部电影中看到,方志敏被捕后,蒋介石方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方志敏怒斥之,后又有人来问方志敏和夫人感情怎样,答很好,问想不想见她。当时方志敏夫妇两人所关的监狱不远,为了革命信仰,始终未见面。但这部电影歪曲了史实,演出了两人见面的情景。方梅说,当时这件事刺痛了她的心,要决心要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人们,把一个完整的方志敏再现出来。
最初,方梅为父亲写了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但均因种种问题搁浅。后来,有位作家提醒她:“你的条件很适合为你的父亲写部传记,为什么不把你父亲的一生真实地写出来呢?”方梅走上了为父亲立传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