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5日消息(记者 徐晓峰)今天上午,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顺利结束了上午的第一次全会。在上午的会议中,“环境保护”成为焦点话题。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加元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雄先后作《关于生态建设和环保执法整改情况的报告》和《关于建设生态省决定和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的报告》。
全省上下关注“环保”问题
去年,全省环保部门在专项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5万人次,检查企业76万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4250家,取缔、关闭、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罚款、吊销排污许可证3758家企业。今年1—6月,全省又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456件。
去年和今年,浙江省政府已两次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题汇报。陈加元副省长在今天的报告中提到,省政府已经把这项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吕祖善省长亲自组织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今年还亲自领办关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政协提案。
陈加元提到,浙江省政府提出在2007年底前,要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
为此,浙江对环保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有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级财政口子的生态补偿资金,包括财力补助、生态建设补助、生态保护补助、生态环境治理补助、国债资金五个方面合计,2003年达48.22亿元,去年达53.07亿元,增长10.1%,今年预计达63.58亿元,同比增长19.8%。这些资金的安排使用,都体现了向欠发达地区、水系源头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倾斜的要求。
浙江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支持省政府的环保举措。去年,各级环保部门共否决了10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宁波、建德等地关停了污染严重的味精生产线,衢州市平毁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关闭了省内最后一条草浆造纸生产线,台州等地关停了一批小化工企业,全省淘汰水泥机立窑30条。
陈加元表示,今后几年里,浙江仍将继续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路子。
省人大各地检查“环保”工作
今年6月13日至1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了4个检查组分别对杭州、温州、嘉兴、湖州、金华和衢州6个市进行了跟踪检查,实地检查了67个企业、单位和污染治理现场。同时,还委托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和丽水5个市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区的环保执法情况进行检查。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雄认为,通过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省人大掌握了浙江各地环境保护的第一手真实情况,看到了浙江在环保问题上依旧存在的不足之处。
例如,去年以来,钱塘江连续发生了蓝藻、三江口死鱼、水葫芦和200多头死猪等污染事件,对杭州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浙江省其他水系水污染情况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以温州平阳水头整治制革产业污染问题为例,李志雄提到一些重点区域、行业的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省人大检查组认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禽畜养殖污染日趋突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例如,嘉兴市目前日产污水80万吨,而建成的集污处理工程能力仅为53万吨,而实际入网只有35万吨。陈加元在报告中,还着重提到了农村大量禽畜养殖粪便污水排入河里,使得河道水污染“雪上加霜”。
陈加元认为,造成这一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统筹发展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外,法治意识淡薄,没有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是又一主观因素。
省政府提出改进环保工作六大措施
陈加元在报告中认为,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已比较健全,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也有大家反映强烈的,如“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问题,导致一些企业宁可超标排放受罚,也不愿下功夫搞好污染治理。
为此,陈加元提出六点意见和建议:切实增强各级领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八大水系水环境保护,加快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污染整治;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