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与唐琬”的故事在江南可谓是人人皆知。以前的越剧版本基本上都是就故事说故事,新版则是将故事中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挖掘了出来。“它的创新在于提升了写意成分,加深了越剧的内涵和文化品位。”该剧导演杨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89年到2003年,在10多年的打磨下,新版《陆游与唐琬》得以诞生,成为代表浙江文化的精品。“1989年的版本,注重的还是两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更煽情。”杨小青说,在《陆游与唐琬》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之后,她把重点放在了挖掘故事所蕴涵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上,“这样才可以提升越剧这个剧种的品质。”
为了提升新版的内涵,杨小青在音乐、舞美、表演等方面都做了大动作。“像在老版中,有一段‘题诗壁’,就是陆游用虚拟动作表现在墙上书写《钗头凤》。尽管茅威涛的表演很不错,但是传达的信息量很少,下面的观众感觉到的是他怀着的一腔怨愤,更多的是外部情感的表达。在新版中我们就删去了这一段,换成了陆唐二人对唱,告诉观众两人虽然分开了,但是精神上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的,让观众体会到爱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适合当代观众的。”杨小青认为,以前的越剧因为面向的大多是农村观众,所以更注重写实性、内涵不深、辐射面也不广;而现在的越剧观众文化修养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越剧不能只停留在说故事上面,要加深精神含义,提升文化品位才能适应现代观众。杨小青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浙江越剧人都一直在捕捉、营造人物的心理空间,因为只有这样,越剧才能适应现代观众,也才能延续它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优秀团体的智慧结晶。
沈勇介绍说,该剧的制作班子可以说是汇集了浙江、上海、北京等地一流的文艺工作者:活跃在我国歌剧、音乐剧舞台上的导演陈蔚,编剧则由中国最早的音乐剧《芳草心》的主创人员、上海歌剧院的何兆华和长期从事田歌研究的乡土音乐家金梅担任,作曲和编舞则由出生在浙江的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编剧莫凡和上海歌剧舞剧院编导信洪海担任。
演员也分别来自演出实力雄厚的北京和田歌广为流传的江浙各地。饰演女主角“五姑娘”的章小敏,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饰演男主角徐阿天的扮演者张海庆为总政歌舞团演员;“杨老爷”金郑建,则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实力雄厚的演员班底使得这出原创音乐剧更有看头。
沈勇说:“创作过程中,在保持原有田歌的风格基础上,增添了比如歌剧中常用的二重唱、三重唱、咏叹调等,此外,编创者还加入了流行音乐中的迪斯科节奏,甚至有说唱‘RAP’等多种音乐元素。而在舞蹈方面,我们以江南舞蹈的柔美为主,也吸收了踢踏舞等多样舞蹈形式。”
不同地域、多元化的创作群体让《五姑娘》在原有田歌的艺术基础上增添了更丰富的艺术元素。《五姑娘》作为一出精品剧目,成为我省戏剧创作的组成重要部分,它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创作的创新、文化产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周冠均说,尽管浙江省的文化现状非常不错,但是在偏远山区的老百姓,平时还是很少能看到演出。“‘七艺节’举办前后,我们就一直有这个想法,搞个文化直通车。那里的老百姓太需要文化了,我们要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最基层去,送给老百姓。”
于是,“钱江浪花”艺术团诞生了。因为面向基层农村,所以艺术团准备的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他们把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和人物编排成节目进行演出。为了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文艺演出,他们还成立了节目库,200多个节目任百姓选择,想看什么选什么。
艺术团成立之后,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海宁。“钱江浪花”首演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周冠均回忆起来忍不住感叹:“场地只是个小学的操场,却足足来了一万多人,来的都是当地的农民,那时的场面真是热闹啊!”
跟着“钱江浪花”到处演出的周冠均对基层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很有感触,“农村老百姓们不会上网,更别说看演出了。像莪山乡彝族自治区,那里的百姓好多年都没看过演出了。”所以,“钱江浪花”每到一处便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一年以来,演出了50多场,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不久前,艺术团又进行了文艺体制改革的尝试,浙江钱江浪花艺术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周冠均表示:“在公司成立之后,艺术团依然将长年坚持在基层巡演,每年计划演出200场以上,花二三年的时间走遍全省2000多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