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浙江七千年》,陈浩满脸自豪的神情,他告诉记者这个展览是以原有的《浙江历史文物陈列》为基础,在1999年浙江省博物馆七十周年之际推出,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视为浙江文化长河里的经典缩影。
《浙江七千年》突破了以往固有的通史陈列的思路,着重突出浙江七千年历史上的闪光点,以富有特色的精品文物,展示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又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历史阶段。
在陈列形式上,《浙江七千年》改变了惯用的平铺直叙的编年史手法,采用跳跃式的外断内联的陈列布局,并增加了场景、局部复原、雕塑等辅助展品和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视听等现代手段,使展览形式更趋丰富多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趣味。
用文物来表现文化,来反映历史,这是《浙江七千年》的定位。陈浩表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参观者领略到丰盛的文化大餐,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在河姆渡文化部分,我们主要陈列了稻谷,以此来表示稻种文明,此外还有木器,可以反映当时的建筑;在良渚文化部分,我们选用了玉器来表现当时的文明程度。”
陈浩认为,7000年的文化积淀是很深厚的,用几个闪光点展现7000年的历史,可能并不完整,但从浙江建设文化大省这一层面上来看,却是有重大意义的。“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仅仅要体现现代文明的发展,更加需要古代文明作为基础,这才是健全的文化。历史的积淀与回顾,是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标志。”
黄亚洲告诉记者:“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浙江的精神、现象、奇迹,这是一件值得思考和尝试的事情。”最初,他曾思考,一种现象或精神是否适合用来解读?但是三年的实践,让他逐渐体会到,解读可以是一个泛概念,文学对时代的表现是一种解读,贴近时代的作品也可以称作解读。“这个工程在文化与表象上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在黄亚洲眼里,文学是一个工程,而且是可以建设的工程。为了保证这个工程的顺利进行,省作协建立文学创作委员会,使之成为坚实的基础。在如何建设这个问题上,黄亚洲表示,关于时代的主题,其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写的,首先要做一些调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然后向作家推荐。接下来,介绍出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出版之后的研讨,则让我们站在另一个高度上来审视文化现象。
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也是“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的重要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省作协已经签约了26位作家,共出版了15部作品。作品以大型的报告文学居多,其中,《潮涌浙江》就组织了13位作家对14位企业家进行了采访,同时也出现了王旭烽的《走读浙江》、柯平的《文化浙江》、袁亚平的《阅读浙江》等优秀之作。
在推行“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的三年里,黄亚洲越来越感觉到文学创作对整个浙江文化的作用。“文学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文学的繁荣与否、作家作品的数量如何,是衡量浙江文化繁荣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学创作和作家队伍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黄亚洲认为,“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致力于解读浙江精神,解读的内容可以看出浙江作为文化大省的基础以及内在逻辑,能体现浙江文化大省的内容。他表示:“‘工程’的繁荣,是整个文学的繁荣,更是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坚实基础。”
记者刚冒出“浙江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几个字,吴山明马上激动地回过话来,“在北京,2002年。”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年,但吴山明对那次作品展仍然记忆犹新。“这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经历。”吴山明说。当时参展的10位国画家都是从省里面选拔出来的,擅长意笔人物的吴山明便是这10位国画家中的一位,他至今仍为自己能入选而备感荣幸。毕竟,能够将画展办进全国政协礼堂,是十分难得的。
当时,为了能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艺术水准,吴山明很慎重地挑选了10幅画,“有一些题材比较轻松的,也有一些画风比较稳健的,都是比较能表现我的风格的。”
吴山明喜欢画人物,所以,在展出的作品中也有两幅他特别喜欢的人物画——黄宾虹和潘天寿的画像。“我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我们去西湖边列队,看到有个老爷爷戴个小帽子边走边画,我们同学把我推到他面前说,‘大画家,这是我们班里的小画家’。他看了看我,然后说,‘学画画好啊’。”吴山明当时并不知道这位老爷爷就是大画家黄宾虹,直到他考上美院附中之后才知道,但是那个时候黄宾虹已经过世了,于是,“画一张当年黄宾虹边走边画的画,就成了我一直以来的情结。”“当时展览推出后,观众反映十分强烈,还有专家评价我们是‘中国画的正规军’。”吴山明告诉记者,在每次比赛上,浙江的参展数和得奖数都是数一数二的,现在浙江美术界更是进一步发展了,“浙江,是画家们向往的地方。”
“浙江已经是美术大省了,我们会将美术事业做大、做好,为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添砖加瓦。”吴山明认为浙江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少文人都是出自浙江,仅从美术方面来看,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四大家——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吴昌硕,除了齐白石外,其他三位皆是出自浙江,而现在浙派人物画更是全国画派的主要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