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并没有挡住父母代儿相亲的脚步。从北京、南京、杭州直到深圳,青年男女的婚恋问题,纷纷被家长们从家庭带到了公园这一公共场所:根据对方提供的资料、照片、口头介绍,父母们忙着替子女选择合适的对象。
“父母相亲会”在几大城市的盛行,让人不免疑惑:在资讯发达、社会交往频繁的今天,孩子“找对象”何以成了家长心中的难事——
追问“父母相亲会”
儿女婚事面临“时代挑战”
6月以来,乘客们开始亲切地称杭州的公交K102路为“红娘车”,原因是每逢周六上午,车上都挤满了满怀憧憬的父母亲,他们前往西湖边的万松书院,为自己的单身儿女寻找理想婚恋对象。被寄寓梁祝爱情故事的万松书院,如今又被人们赋予了现实的期待。
尽管早已耳闻万松书院“父母相亲会”的人气,记者采访时还是惊讶于现场的规模。7月23日早上八点,公园入口处的马路两边汇集了几十位性急的家长,在书院泮池周围的相亲区域,更是云集了数百名父母。据工作人员统计,半天下来,前来为儿女相亲的家长总数接近3000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大部分家长都是瞒着孩子来的,如果找到合适的相亲对象,就回家跟孩子说;如果没有收获,就权当参加了一次早锻炼。
根据北京的经验,“父母相亲会”的成功率并不高,半年来只有1对青年男女领了结婚证,但是家长们“想找个好女婿、好儿媳”的愿望如此迫切——张阿姨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努力过了,即使没有成功,心里也踏实些。”
按说相亲应该是儿女们自己的事,何以需要家长出面呢?对此,爱子心切的父母们有着充足的理由:“孩子工作忙、要求高、生活圈子小,我们来帮他(她)参考参考,寻找点机会。”“家庭环境会给孩子成长不可避免地打下烙印,通过接触家长可以大致了解对方孩子的情况,这种面对面的沟通较为可信。”“孩子不急我们急啊,成功的事业、顺利的学业都无法代替美满的婚姻。”
对于“父母相亲会”的性质,有过一些争议,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大包大办,是历史的倒退。但更多的人认为此类集会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胡志刚对记者说,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文化的国度,适龄和大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解决个人问题,这未免让家长揪心,“父母相亲会”的出现也是可以理解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婚姻专家唐灿也认为,“家长相亲会”完全有别于包办婚姻。相反,儿女婚事的确成了这个时代的新“挑战”: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流动的增多,大龄未婚青年人数急剧增多。根据广东省妇联提供的数据,在广东25岁到35岁的白领青年中,未婚者占到了1/3,总人数达到150多万。
传统婚恋观遭遇现实尴尬
在万松书院茶座外的阴凉处,一位佩戴蓝牌的阿姨欲起身往前转转,却被身边的朋友拉住了手:“咱们是男孩,急什么,自然有人来问。”——蓝牌代表男孩家长,红牌代表女孩家长,粗粗一看,就能发现来到万松书院的女孩家长远远多于男孩家长。
杭州温馨家庭服务中心提供的材料证实了这一点。在万松书院的前五期相亲会中,登记在册的女性比男性多出一倍。耐人寻味的是,在男孩中,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仅占总人数的6%,而在女孩中这一比例却高达28%。在替儿女征婚的过程中,女方家长的心情为何如此急迫呢?
“我家女儿是英国的管理学硕士,在一家大公司当主管,很独立,性格、脾气都好。就是岁数不小了,属龙,今年29周岁。”“女儿工作五年了,名牌大学双学位,有房有车,要找个比她更出色的小伙,最好能大个两三岁。”“你家女儿什么条件都好啊,可惜比我儿子大了一岁。”……家长们的谈话中隐隐透出这样一些共识:男孩应该比女孩年龄大一些,学历和能力略高一些,起码要相当。
记者发现,这些受到传统婚恋观影响的“潜规则”,让女孩的家长很难神闲气定。一位女儿才二十出头的家长说:“要提前有个考虑,女孩年龄大了优势就少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想法也影响了一大批男青年。“都三十了,还说先立业再成家,我看等他功成名就了,好姑娘都要被挑光了。”一位替孙子来相亲的老奶奶不无焦虑地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高学历的追求以及都市人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增加,青年男女毕业工作和考虑婚娶的时间普遍推迟,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高考、考研录取比例女生高于男生的现象。大量高学历女性的出现,使得“男女同工同酬”的平等观具备了更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三高”青年(学历高、年龄高、收入高)的择偶压力。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无法想象,‘三高’青年会娶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但现在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与此并存的现象则是一些学历不高、收入一般的男青年由于不具有“竞争力”,而在婚恋中同样处于劣势。专家指出,如果恪守传统的“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等择偶观,将使很多年轻人失去相识、相知、碰到意中人的机会。
优秀的儿女为何也愁嫁娶
下午1时,天气越来越热,万松书院牌坊下的人潮却依然涌动。家长们聊得久了,渐渐熟悉起来,有热心者还相互推荐来着。“那边有个不错的女孩,你们快去看看。”话音未落,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急急拿着文件夹、笔记本、水壶和雨伞走向远处。
“已经替孩子记下好多合适人选的资料和联系方式了,回去研究研究再说。”一位满脸喜色的父亲对记者说。原来,他在骑车路过万松岭路口时顺便进来转转,不想收获颇丰。“儿子很优秀,名牌大学博士,研究所骨干,身高一米八,已经买了婚房,长得比我帅,挺幽默,也能体贴人。”当被问道这么优秀的孩子为何还需要家长来相亲,开心的父亲脸色就变了:“唉,真当难挑啊。我们看着好的姑娘他都不喜欢,要动静结合,要有学识又有气质,要条件好又有感觉,这可到哪里去找啊?”
人群中又出现了一位化了淡妆的母亲:“我女儿很出色,要不要看看照片?”大家往前一看,果然是个漂亮的姑娘,大眼睛,苗条身材,满脸自信。“25岁,本科毕业,教师,还能帮着家里照顾生意,就她一个女儿,她父亲以后的几家厂都归他们,已经在杭州给她买了2套房子,她还老大不乐意呢,说得靠自己。”女孩的确优秀,却很少有家长提出交换信息。一位参加了万松书院6次相亲会的阿姨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家条件是好,但是要求也很高,几个男孩跟他们联系,都没被相中呢。”
看来,优秀的儿女也愁嫁娶,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因为家长与孩子的择偶标准有差异,也缘自家长们一种微妙的心理:宁缺毋滥,一定要坚持理想的标准,绝不轻易向现实妥协。有人这样生动地形容:“自己的宝贝孩子当然要‘待价而沽’,家长们行动上展开了积极的进攻态势,心态上却是:不是最好的就绝不认同。”
“在父母眼中,孩子都是优秀的。”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胡志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但是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工作出色、学习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并不一定能把生活安排好。”他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意识,让他们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理想的云雾中。一个既尊重家长意见、又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年轻人,一定能解决好自己的婚恋问题。
相亲会追问社会交往深度
几次相亲会举办下来,不但工作人员经验增长,家长们的沟通途径也更加丰富。一位阿姨坐在树阴下,膝盖上有一张打印精美的说明牌:“男,30岁,国外‘建筑学’专业,即将读博,父母均为教师。”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有数位女生家长前来询问。
留心一看,为身处异国他乡的孩子相亲的家长为数真不少。一位女儿在北京工作的家长告诉记者,现代化通讯方式对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影响很大,手机、短信、电子邮件、MSN等,花样繁多,交流迅捷,但真正的人际交往、面对面的沟通却反而减少了。
确实,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充满“变数”,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由于学习和工作压力增大,“办公室恋情”往往只能是电视剧中的情节。当早出晚归成为习惯,“陌生居住”现象突出时,年轻人在熟悉的人群中选择婚恋对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王小章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父母相亲会的出现和盛行,正说明年轻人自然结识婚恋对象途径的缺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广度虽然在增加,但是深度却在减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时候,年轻人交往圈大,相互了解却不深,可托付终身的人选也越来越有限。婚姻专家唐灿也认为,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年轻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依赖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造成了信息的膨胀和现实交往的萎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信息不对称是造成白领青年婚姻难的重要原因。而青年的婚姻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关乎企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年轻人就会产生身份危机,进入自我消耗和生产力停滞阶段。
专家指出,以前,婚姻主要依靠的是亲属、血缘、地缘和单位、邻居关系链的介绍,后来婚姻介绍成为一种职业,但是由于婚介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婚托、虚假信息让人们对婚介所产生极度不信任,而婚姻又客观需要一个中介平台,两者矛盾逐渐凸显。当社会上缺乏诚信可靠的婚姻介绍平台时,家长们就只好自己行动起来。因此,“父母相亲会”拷问的,实际上是社会的交往深度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通州:
“家长相亲会”初显成效
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上的“家长相亲会”已连续举办很多次了,效果如何呢?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广场。还没进大门,就看到报栏边聚集了四五十位家长,正在三五成群地攀谈着。
记者了解到,这里很多的家长都是远道赶来的:来自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家住宣武区的陈先生说:“过去我给儿子在报纸上登过征婚广告,可是通过接触结果不太理想,这次听朋友说通州有个‘家长相亲会’,我和儿子商量一下就来了。”据了解,来广场的男孩家长比较多,年龄的跨度也较大,女孩相对较少,年龄多在30岁左右。
记者看到,几位家长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坐着谈了起来,原来是双方都觉得两个孩子的条件比较合适,准备坐下来详谈。据了解,这里的很多家长都是在见面后相互询问情况,合适的就到旁边的台阶上坐下来仔细了解,再互相留下电话号码,让孩子们“单线联系”。(据《中国青年报》)
深圳:
父母公园组团帮征婚
深圳莲花山公园里的一片约100平方米的草坪上,聚集了近百位中老年人。打电话的、互换联系方式的、聊天的、互换照片的,来自深圳各个区、行色各异的人做着同一件事情——为孩子征婚。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个独特的相亲场所。
一位老人坐在石头上看着来往的行人,他是经小区牌友介绍,从盐田过来的,他告诉记者,这里一周有三次聚会,分别是周四、周六和周日下午,一般从下午3时开始,到晚上6时多结束。
来到这里的人都必须带照片,因为子女不来,看照片留第一印象很重要。其次,每个人都有固定联系方式,都带有纸和笔。看了照片,对对方情况初步满意后,老人们下次就要把孩子带过来了。有的是向子女“坦白”,有的则是把子女骗过来。
莲花山公园管理处主任杨义标说道,公园虽然不是组织者,但他们会为老人们创造更好的交流环境。(据《南方都市报》)
南京:
婚介所组织父母相亲会
双方家长先见面沟通,觉得满意,再让年轻人彼此见面,这是近期南京一家婚介所推出的新项目。
汤先生近日来到该婚介所,替他的小儿子把关。在婚介所的安排下,汤先生和陈小姐及其姐姐见了面。经过一番交流,双方觉得甚为投缘。于是,汤先生当场打电话叫来儿子跟对方见面。汤先生表示,这种家长先见面沟通的相亲方式很不错。父辈社会阅历广,考虑问题周全,了解起情况来比较全面。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开口问一些小辈们不好意思启齿的话。汤先生说:“双方父母先见个面,把情况了解清楚,合适的再让小辈们见面,比让他们年轻人以后再慢腾腾地了解快捷多了。而且说句老实话,通过婚介所介绍认识的,最怕对方玩虚的。父母能先来见面的,一般都是南京人,说到工作地点在哪里,家住哪里,都能知道个一二,打听起来也容易,这样可信很多。”(据《南京日报》)
日本:“父母相亲”也流行
父母“鹊桥会”并非中国特有的情况,日本前几年开始流行父母替儿女相亲,如今,这股风气丝毫没有消退。
记者近日在《读卖新闻》上看到半版广告:“找女婿?找儿媳?交给我们吧。”这是札幌一家婚姻介绍事务所为父母安排的相亲聚会广告。
记者了解到,婚姻介绍所组织者将儿女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情况一一列在单子上,编号后提供给参加聚会的父母,惟独不公开孩子姓名。父母们随身带有孩子的照片和简历,看中了名单上哪家的孩子,就自行循号找到对方父母攀谈。如果儿女们有意交往,便正式开始约会。
同受东方文化影响,身为父母者都希望看到儿女成家立业才满意。如果儿女三十好几都没有要结婚的迹象,日本的父母也会相当着急。和中国青年较为普遍的抵触情绪不同,相亲在日本是一项极为正式的活动,不少大龄未婚青年并不特别排斥。记者的朋友中山先生说,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如果大人看着好了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也许这缺少些浪漫,但却是最稳妥的成家方式。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