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我们“浙大学子重走西迁路”的15名队员,顺利到达广西宜州市,当年被称为“宜山”。一路骑行追思当年
从鹿寨到宜山有150公里左右的路程,在一路美景中骑行,我们的心情不由得飞翔起来,那火辣辣的阳光似乎也变得稍许柔和了一些。
黄昏时分,快到宜山城区了。夕阳中,奇峰秀石的剪影变成了淡蓝的颜色,在夕阳的微红映衬之下散发出浪漫和温柔。
我们一边用力骑行,一边欣赏风景。与此同时,一种思绪渐渐涌上心头:我们的先辈当年在鹿寨到宜山的路途之中,是否也有我们今天的心情?
回忆当年,1938年的8、9月间,因形势所迫,浙大师生举校从暂借了8个月的江西泰和开始迁往广西宜山。行走到鹿寨、宜山之间的路途时,当时的气温、沿途的风景应该跟我们现在这个时节相差不远。但是,由于当年师生们大多数是徒步前行,所以迁徙的疲惫亦是不言自明。
烽烟年代勤练不怠我们对于浙大当年西迁宜山办学记忆的最直观印象,是一张浙大师生在宜山标营浙大操场打篮球的照片。画面上师生们在操场上的运动姿势,一如今天浙大校园各个篮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年轻人。
只是,宜山浙大操场的背面是广西桂林、河池一带特有的山峰轮廓,这种特有的轮廓与“浙江大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照片上的运动就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快乐,这场球赛也因此有了历史的韵味。校舍无觅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一路寻觅,终于来到宜山标营当年浙大校舍所在地。当年的校舍不见了,带来快乐的篮球场不见了,当年浙大办学的些微痕迹也不见了,一切都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了。
然而,当我们一抬头,那张照片上的山峰轮廓却赫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下子把我们带进历史的轮回里。这曾经让我们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杭州反复想象、回味的轮廓,如此真实自然,没有老照片的灰暗和陈旧,只是蓬勃满山的绿,沉静自如的安然,好像那沉重的昨天刚刚从它的脚下过去。
对着那刚刚闯入眼帘,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峰轮廓,我们长久地注视着。
在它面前,曾经有几百名万里长征的浙大师生在此晨操、诵读、思索、研究;它的身畔,曾安卧着浙大的校舍、操场,有书声琅琅,有大师智慧的脚步;它也曾惊诧愤怒,当118枚日军飞机的炸弹炸毁了简陋的校舍、珍贵的教学实验仪器,还有走过千山万水的浙大惟一的那架钢琴!
龙江水仍偎依在山峰旁边,静静地流淌着。当年,我们的前辈也曾饮过龙江水,趟过江水躲避日军的炸弹。江水无语,江水带走她可以带走的那些,但是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