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晚上兴奋得觉都睡不着呢”,“我也是,我也是,我12点才睡的觉”,昨天一大早,探险大本营的营员们就在家长的陪同下等候在报社的门口。看来此次活动对孩子们的“诱惑力”还真是不小。待营员、记者和随行科学家陆续登车,我们的队伍出发了。
4个小时的车程后,队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位于椒江畔的浙江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午饭后稍事休息,在营员们兴奋的唧唧喳喳声中,航海“探险”拉开了帷幕。
下午3点,营员们在椒江海警码头登上被公安部授予“海上先锋艇”的海警33012艇。
“哇,我这是第一次登上真正的舰艇!”11岁的陈旭恺激动地告诉记者,他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海。
由于科学家准备试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海洋深度,因孩子们的要求,战士带大家参观了舰艇。在船舱内的机械动力室里,战士为营员介绍了复杂的驱动设备和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在驾驶舱,一系列精密复杂的仪器呈现在营员们的眼前。
“这个是罗盘,我们靠这个仪器在海上确定东南西北以及舰艇现在所处的经纬度;旁边的是鱼深仪,用来测量目前所处海洋深度;在鱼深仪上面的是先进的GPS系统,用于卫星定位和远航遥控······。”
“哦,这么复杂的呀”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年龄最小的唐润倢在战士的帮助下,爬到驾驶台上,探着脑袋看了个够。
约摸20分钟后,海洋的深度达到了科学家的要求,仪器也准备停当,营员们期盼已久的海洋试验终于上场了。
抓斗模拟采海洋土样
海洋化学家刘小涯为了组装抓斗忙出了一身汗,只见拴着缆绳的抓斗慢慢潜入海面以下,抓取土样后再回收抓斗。
海洋物理学家陈琪拿着土样为营员讲解:“从海洋土样可以推断出此处海洋的历史、入海口水土流失情况以及海水的动静态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得到的土样,可以判断这里的海水流速很慢,因为土样以泥浆为主,而流速较快的海洋土样则以沙砾为主。”
营员们听了讲解后开始自己动手,像模像样地“研究”起来,不时向一旁的科学家提出疑问“能检测出泥土的成分吗”、“能找到化石吗……”
水温测量仪测温度盐度
接下来,海洋地质学家于晓果变戏法似地拿出了一个“黑色的棒子”———水温测量仪。营员们这个摸摸,那个瞧瞧,还不停地提问“这个也要下水操作吗”、“要多少时间可以检验出数据?”
于晓果耐心地讲解道:这个仪器可以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PH值和叶绿素含量,操作大致和抓斗一样,用缆绳绑住一端,将仪器浸没于海水之中,5分钟后回收,连接电脑读取数据。一连串的数据加图表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营员们前簇后拥地挤在电脑前学习。
生物网取样现场化学分析
“这个不会是来捞鱼的吧”,在看到海洋生物学家王自磐拿出了一个末端接着小瓶子的漏网,营员们的兴趣又高涨起来。
大伙趴在艇边的围栏上,看王老师进行试验。“来,看看这小瓶里装的东西。”王自磐引导着营员们,13岁的梁嘉辉第一个拿起小瓶子仔细研究,“好像有只小海虾”、“海水好混浊啊,这里的海水受污染了!”小男孩煞有介事地说道。
王老师接着从试验袋里拿出了3瓶浅海生物标本,“这3瓶分别是贝类、蟹类和虾类生物,大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浅海生物的特征。”海洋二所副总工程师孙煜华取出一台双管电子显微镜,“同学们,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海水,能看肉眼看不到的海洋微生物。”
呼啦一下,小家伙们全都围了上去,“啊,有这么多微生物”,通过显微镜,营员们观察到有许多微生物在蠕动着,马上大呼小叫起来。
夕阳的余辉洒在洋面上,停泊在码头的海警艇上开始飘出饭菜香来,小家伙们开始流口水了。
看着战士们在甲板上洗菜切菜,男孩子们有点想不通:“他们要出海执勤,连饭菜也要自己做吗?”艇上教导员胡亮告诉他们,这里的每个战士都要轮流做饭,而且每艘艇上都有战士考出了厨师等级证书,这下他们就更觉得不可思议了。
开饭啦!笋干老鸭煲、葱油鲳鱼、咸菜烧马鲛鱼、糯米子排……看着战士们为营员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唐润倢有些不放心了:“我们把叔叔们的菜都吃了,他们会不会饿肚子?”她的好心把艇上官兵全给逗笑了。教导员告诉她,如果出海遇上大风大浪,船上颠簸得厉害,战士们晕船可以把血丝给呕出来,饿肚子已经算是小事一桩了。小家伙门又开始发感慨了:“叔叔,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