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就为乐器狂
吕凤祥今年62岁,他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学校时,就对音乐非常痴迷。10多岁那年,他和同伴们上方岩山,回来时捎上了一根笛子,从没有接触过笛子的他,从方岩山走路回到家中,他边走边吹,到家时,一首《东方红》已吹得有模有样了。吕凤祥经常去看戏,但他不是在戏台前看,而是在后台边上听各位乐手的弹奏,边听边学。一年多时间,他的笛子已练得炉火纯青了。此时,小小笛子已经满足不了小凤祥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了。
后来,父母见他如此爱好音乐,就为他买了一把小小的凤凰琴,每个音键发出的优美声音吸引了凤祥。邻村一位戏班的二胡手见他很有才气,就有意要指点他。他从敲击桌沿边固定的海绵开始,枯燥乏味地练手腕、练手指,竟没有让这个处在贪玩年龄的孩子退却。他坚信老师的话:“基本功要扎实过硬,日后才能弹出好曲子”。半年多下来,很快他就能流畅地演奏《东方红》、《浏阳河》了。
30多年前,塔儿头村和邻村前山村办起了音乐俱乐部,他是主要创办人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参加了俱乐部。后来,为了获得舞台经验,他又加入了一个民间剧团,任后台主乐手。
到去年7月份,他还组织成立了唐先乐队。他任队长,经常四处演出。老吕一边调乐器,一边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农民乐队最初是10多个文艺爱好者凑在一起玩,后来人多了,节目多了,才开始对外演出。乐队排练占的是业余时间,演员不拿报酬。为了节省费用,我自己用的乐器都是自制的。你可别小瞧喽,一点不比买来的差。”
为了那把遗失的凤凰琴
“我爸他特聪明,什么东西看一眼,就能看出门道,像制作二胡、板胡,要是材料齐全,他半天就能搞定。”老吕的女儿阿秋这样评价父亲。吕凤祥告诉记者,那还是30多年前,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那把心爱的凤凰琴遗失了,从那时起,他就突生一个愿望:我自己试试造一把吧,自己能制作了,就能永远留个纪念。这个突发奇想没有转瞬即逝,从此他开始留意造琴一事。
但他一开始没有直接制琴,而是琢磨着画设计图。因为自己制作,就不能依样画葫芦,而是要有创新,这就要在外形上先有突破。于是他不停地画设计图纸,反复画了上百次。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难关有办法突破了,他立即起身,终于完成了设计图。之后,他就买回锯、刨、锉等常用工具,从学做木工开始凤凰琴的制造。
“蒸木板,用吹风机吹干,这样就能保证琴箱不变形。”就是通过这样一道道看似简单却很繁琐的工序让琴身日渐明朗起来。吕凤祥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做出了第一把琴,看样子已很不错,但待他拨动琴弦弹奏曲子时,才发现这把琴的音一点都不准。他一怒之下把这把琴砸碎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聚精会神地反复摸索,到田畈干农活时想,吃饭时想,睡觉时也想,一有空就琢磨凤凰琴的构件和音调,做到第三把时,他的琴已有不错的音质和较为准确的音准。
他特意把自制的凤凰琴拿到一些乐器店内,让懂行的人听听瞧瞧,好提出修改意见。结果,大家都对他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很多爱好者都想买这琴。这使他精神大振:这东西制出来,还真能卖钱,那就更用心更投入地完善吧。
为了试探凤凰琴在市场上是否认可?有一天,他拿了三把琴坐车到永康城里。在车上一弹奏,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车开出才三四公里,其中两把琴已有了新主人。最后一把拿到城区西津桥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这琴一露面,就让一懂琴人大惊:“多少年没见这玩艺儿了,是哪里买的?”听说是吕凤祥手工自制的,他不信,还当场叫来几位老哥们亮出各种家伙,叫老吕弹奏凤凰琴配音,效果非常好。老吕弹了一曲又一曲,一时半会脱不开身。完了,这位懂琴的老哥就硬要老吕卖给他这把琴,价钱高低没关系。老吕见遇到了知音,就把琴白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