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寻访金华文物新瑰宝”活动在顺利走访最后一站———兰溪市的7处古建筑之后圆满结束。当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三富、副市长林一心、市文化局局长杨鸽声等前往兰溪,与本报记者一起走完了此次活动的最后一程。兰溪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也一起陪同考察。
在考察兰溪市女埠街道渡渎村的余庆堂、章氏家庙及芝堰古建筑群时,林一心等兴致盎然地走进巷道、弄堂、民居,不时关切地询问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他们表示,在看了兰溪的几个重点文保单位后,感触很深,认为金华的许多文物在全省也是少有的,应深入挖掘其内涵,加强宣传和保护力度。
考察结束后,陈三富用“非常满意”四个字对本报发起的“寻访金华文物新瑰宝”活动作了充分肯定。他说,金华人文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集中体现了金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最近,我市刚刚作出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丰富内涵,弘扬金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首先要花大力气,千方百计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遗产保护好。其次,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今后,市人大将继续关注文保工作,同时也希望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抓紧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副市长林一心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文物工作很重要,它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是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物工作要做好两点:一是对法律负责,国家有《文物保护法》,一定要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努力保护好文物;二是对人民负责,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造福金华人民,因此,对各个文物保护单位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其产生效益。林一心还充分肯定了兰溪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认为政府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由本报和市文化局共同发起的“寻访金华文物新瑰宝”活动从4月底开始以来,本报记者走遍八婺大地,寻访了今年初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的我市25处文物遗存,用亲历式的文字和照片,大版面大篇幅地将这些原来不为人知或不为市民熟悉的文物瑰宝展现在大家面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仁山书院
关键词: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民间学府地点:兰溪市黄店镇桐山后金村 时代:清
寻访仁山书院到桐山后金村时,情不自禁地为这个美丽的古村落所吸引。村子沿山坡而建,房屋由高到低,屋檐层层叠叠地掩映于绿树丛中。村口的大池塘中间有个土墩,上面长着几棵茂盛的大树,而池塘四周大都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还有一座古老的牌坊……此情此景,像极了因电影《卧虎藏龙》而享誉海内外的安徽宏村。
地灵人杰,正是从这个美丽的村落中,宋末元初时走出了一代理学大家、“仁山先生”金履祥,于是才有了被后人尊崇至今的仁山书院。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又称仁山先生。自小好学,抱经世志,通晓天文、地理、礼乐、刑法、田乘、律历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他见权奸当道,不愿意做官,遂隐居教学,著书立说。《光绪兰溪县志》载:“仁山书院,宋金履祥筑,北山何基为题仁山书堂匾。”
不过,现存的仁山书院却是清道光年间的建筑,书院共三间三进二天井,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在第二进的大梁上挂着一块书有“仁山书院”四字的牌匾,落款为“中翰林慈溪王斯来书”,但没有注明时间。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书院里原有许多牌匾,“文革”时大多被毁,这块牌匾是当时村里的书记用纸包裹后藏匿起来,才躲过劫难得以幸存的。
桐山后金村30岁以上的村民对仁山书院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大多在书院里开始习文识字,读完小学的功课。如今,书院已不再作为教室,而成为当地人心目中一个神圣的心灵学府。村民们说,每年都有不少人来参观书院,其中大多是“读书人”。或许,他们是想到这里来寻找和感受先人的灵气吧。
专家点评:仁山书院为名人史迹,规模宏大,是浙江省现存惟一的民间私家书院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