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单位不申请
第二种状况是,城市规划中暂用名称、某些工程立项名称、建设单位新建的道路、桥梁等大批新生地名,在各自为政的状态下产生,很多未经审批的地名,却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像留和路、临丁路,通车都快两年了,建设单位没来申请路名,就直接把工程名挂了上去,现在单位要进驻了,需要门牌号了,才急了,才想起路名问题来。”
据介绍,有很多情况,都是因为有些单位先用上未经审批的名字,等周围老百姓都习惯了这个路名,地名部门不得不“顺从民意”,把这些路名“扶正”了的。
难舍很多老路名
混乱状态的保持,另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割舍一些有故事的老路名。 比如,环城北路—艮山东路—艮山西路—天目山路一线。环城北路,是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老城墙的旧址上建的,虽然现在杭州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老城墙,但环城路是老杭州城范围的象征。艮山东路、西路则暗示了艮山门这个杭州老城门的接点地位。
“这些地名,舍弃了哪个,都是遗憾,都是对祖宗的不敬!”杨兵说。
抓契机适时调整
目前,全国还未曾有地名规划出台,杭州地名也一直存在系统性比较差的问题。
“真正系统开展地名梳理工作,也就这三四年间的事儿。我们已经更换了10万块门牌,发放各类牌号68万块。调整也需要抓住这契机,比如这次的文华等三路更名。”杨兵说。
近几年新道路的命名中,已考虑到尽量避免重名、分段太细等问题。
比如,几个月前命名的紫荆花北路,当时建设单位上报的名字是规划名叫“光明路”。但地名办工作人员到现场察看后发现,此路与紫荆花路仅隔一河,而且光明路在其他城区已有一条,所以,征得相关单位同意后,拟定名紫荆花北路,公示后报市政府同意,正式命名。
新城老城有区别
杨兵说,鉴于杭州的路网现状,老城区路名以保持现状为主,只是细微调整,理顺脉络。新建城区,着重系统布局。
而编制类似钱江新城等新城区道路名时,则要根据特点进行命名,如钱江新城15条主要道路命名时就考虑到要体现开放、大气的特征,比如江锦路等。
老城区的解放路、庆春路、凤起路三条延伸到钱江新城区域,考虑到与老城区路网名称的衔接,就分别命名为解放东路、庆春东路、凤起东路,深得市民好评。
2003年起,市地名办就会同各方专家,积极编制《杭州市区地名总体规划》,用以指导杭州路网的命名和管理。目前规划已完成了初稿,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