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国内 | 国际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浙江高层动态 | 浙江新闻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衢州 | 丽水 | 舟山 | 平安浙江 | 浙江概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东极1942,历史没有沉没
www.zjol.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3:25:1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仍然健在的青浜岛参与营救的老人

  独自登岛探访青浜健在老人

  浙江在线记者赶在麦莎台风来临之前踏访了浙江舟山最东端,中街山列岛的东极乡。在寻访中,试图从参加过当年营救行动的健在渔民中去最大可能地还原这段海风也吹不走的历史。

  从沈家门轮渡4个小时,记者首先径直来到了青浜岛。现在的行政区域属于普陀区东极镇管辖。记者差点因为晕船错过该岛,幸亏好心的船长掉头,并唤来青浜一渔民的船载记者靠岸。当记者向渔民打听去沈阿贵家的路时,“又是来采访的吧,喏,往山上走,跟着路一直下到一村,风大,您当心点。”年轻的渔夫说着比较流畅的普通话。

  步行四十分钟,通过不下四位渔民的指点,浙江在线记者来到了沈阿贵家。两层砖瓦房间里就住着他和老伴,1962年,他们一家住了进来。沈阿贵今年82岁,60多岁还在做船老大的他身子骨看上去很硬朗。这位老人,讲述起过去,总喜欢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由于语言方言沟通的关系,几次,他都停下来,给记者一字一笔的写上。

  “阿拉全村基本上都去救人了,阿拉那年才19岁,没瞅过外国人,话也听不懂,当时也没有多想,就上船去救,救人要紧,总不能眼看他们被海浪冲走哇。”沈阿贵描述,当时去了30艘船,英国人大多是1米7以上的个头,衣服破烂,有的只穿着短裤,拼命地在海上挣扎,“阿爹、阿伯和我去救人的船,有个破洞,渗水,只好一边舀水,一边救人。阿拉救了7个英国人。”

  救上来以后,岛上陡增这么多人,大家把英军安排在家里、寺庙和巷间。原来安置英军的庙宇,现在,已经变成了当地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当年安置英军战俘的庙宇

  年迈的沈阿贵顶着强日照,带着浙江在线记者来到了2村的陈永华家里,青浜因地势而上,自然分为1村、2村、3村、4村。陈永华,78岁,当年才15岁的他,目睹并参与了营救的全过程。他指向大海,对浙江在线记者说,那时候的青浜都是草房,没有砖瓦房子,大家都很穷,房子建得也很矮,往码头岸边一看,就能清楚地看到海上的情况。他与沈阿贵老人陪浙江在线记者来到当年英军战俘被救上岸的地方,两位老人,望着大海,突然沉默了起来。

  现在,在青浜,还有一位健在的老婆婆,她叫王娇云,88岁。当年营救发起人之一唐如良的妻子。对于过去,她摆摆手,不知道是记忆逐渐模糊了,还是似乎不愿意多说,只说,当年全村人救人,那是应该的,是积德,她记忆最深的画面就是把烤熟的地瓜送到落难的英国人手中,英国人闻不惯海鲜鱼虾味,而地瓜,已经是全村最好的主食。老婆婆耳背,但喜好抽烟。旁边的老乡对记者说,他的丈夫解放前夕就从香港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敏  编辑: 陈雪晔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