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姐弟情
在家中,姐姐魏室丽最大,她对兄弟姐妹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为了把留城的名额留给我,1970年,她决定去杭州乔司农场。到农场后,她当过饲养员,烧过饭,当过幼儿园阿姨,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最好。她喜欢唱歌,自学成才,后来就在浙江省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获得二等奖。1983年考上中国广播艺术团,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大弟魏黎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后,我和姐姐都争着每月给他寄生活费。我姐夫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学,我想姐姐经济会比较困难,就常常提前把钱寄给弟弟,然后写信告诉姐姐,说钱已寄去了。大弟看我们这样争先恐后地给他付学费,学习更加认真了。后来,他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法国图卢兹国家高等电气电子计算机水利工程学院。
他出国留学后,给我写来一封信,说:“姐姐你还记得吗?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你在房间的地板上教我写字,当我写了一个较好的字时,你就夸我几句,你可知道那几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后来我上学后,你又教我练字……虽然我们的父母文化不高,大姐出去又早,但在学习上你却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争取学习上的胜利。姐姐,此时此刻我真想插上有力的翅膀,飞到你的身边拥抱我亲爱的姐姐……”
大弟魏黎明读大学后,每个假期结束回学校前,都会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小弟包一个红包,然后附上一封励志书信。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这可算是一种很普通但也最有效的激励办法吧!
父亲因病去世时,小弟魏黎华只有16岁。丧期过后,大弟、姐姐分别离开家回到了各自工作或学习的岗位,这使他感到很寂寞,小小年纪学会了抽烟,整天神情恍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高考时,原来成绩一向不错的他却以3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
大家都很着急,姐弟共同商量后,终于想出了个办法:包括大姐夫在内的四个人每人每月给小弟写一封信,鼓励他不要灰心丧气,要重新振作起来,再苦读一年。“弟弟,我们家的情况你也知道,要想有个好前程只有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你怎能甘愿这样自暴自弃?你一定要用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死去的父亲,对得起为你日日愁苦的母亲……”信中,大家除了谈自己的奋斗经历外,还语重心长地向他重复这些做人的道理。一封封来自哥姐的信,深深打动了他,很快,他的心结开始松动了。5月,哥哥魏黎明专门到杭州打长途电话将自己留学的好消息告诉弟弟,这让魏黎华又喜又忧,他为哥哥高兴,更对自己的状态不满。从此,他开始奋起直追,两个月后考上了天津大学建筑系。
这一年,即1983年,是我们全家最高兴的一年,我大弟公费留学,姐姐考入了中国广播艺术团,小弟考上了大学。
小弟上了大学,他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我姐姐和我争执了好久,都要求自己承担,最后,姐姐说她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比较稳定,一定要由她来承担。后来,小弟的学习和生活费都是姐姐出的。
6年后,受哥哥影响,小弟去法国国立里昂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童土妹一家的子女中举不胜举。如今,这些互相激励、互相支持的往事,成了他们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