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一种叫“鹦歌戏”的民间地方小戏在富阳金桥、新登等地流传甚广。然而时至今日,曾经红火一时、戏迷众多的“鹦歌戏”却已濒临失传!“不要说演唱、弹奏,现在连听说过的人都很少啦。”近日,一位名叫成载山的七旬老人为保护这一富阳特有的民间小剧种而四处奔走呼吁。
口头传述仅留下曲目三个
据今年已73岁的成老伯回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在富阳灵湖乡十保四甲(现在的金桥村与第四年自然村)有个鹦哥班,共20余人,常行走富阳、新登、桐庐、分水、萧山等地演出“鹦歌戏”,很受民众欢迎。
此戏班的班主,就是成载山的父亲成关松,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成载山也渐渐学会了“鹦歌戏”。“鹦歌戏”的乐器行头有七八种之多,包括小锣、敲板、督鼓、桶鼓、钵等,“但大多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了”,成老伯告诉我们,几经战火辗转和时事变迁,戏班逐渐失散了,随着戏班子的最后几位老艺人相继去世,富阳的“鹦歌戏”已基本失传。成载山说,现在遗下的《童子佬娶美女》、《小媳妇上新坟》、《周阿龙卖胡葱》三个曲目,都是靠着自己口头传述才得以留存。
戏中富阳方言韵味十足
据了解,富阳的“鹦歌戏”起初是从周边桐乡、绍兴等地传过来,经过本地艺人的加工创作,才与本地文化相融成为富阳一带极富特色的民间小剧种。采访中,成老伯拿出随身带的小锣,当场唱了一段“周阿龙卖胡葱”。据介绍,《周阿龙卖胡葱》剧本曾于2002年获得杭州戏剧小品、曲艺征文比赛一等奖。该戏主要讲了一个穷困书生勤奋苦读,后得仙人指点去广州做生意发财,回乡后装作落魄样试探恋人,恋人不嫌弃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古话说,看了鹦哥班,男人勿要出畈,女人勿要烧饭。”成载山说,“鹦歌戏”爽朗上口,每句戏文都踏韵脚,还夹杂了一些绍兴、桐乡等地的土话,语言诙谐戏谑。由于这种民间小戏文直白易懂,故事性强,深受老百姓喜欢,现在当地有些单位过节还会请他去唱一段。
“鹦歌戏”将被整理收集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角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禁演,亦受道学家们非议,主要流行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1957年,从业者以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
记者从富阳市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该市正在进行民间艺术普查,他们将对“鹦歌戏”进行整理收集后,上报杭州市有关部门,以挽救此类濒临失传的艺术形式。据资料显示“鹦歌戏”目前在杭州地区已经基本销声匿迹,即便在其发源地绍兴,也已被改编为绍兴滩簧,但在1981年,剧团解散后就无专业演出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