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家不如农民 拿诺贝尔奖比工匠造飞机还要难
www.zjol.com.cn
2005年08月12日 14:33:3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学人,最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
应当承认,中国有一批经济学者是不乏这种精神的。顾准是,薛暮桥也是。顾准最早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1959年,顾准被遣送河南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极大折磨的情况下,他仍决心潜心研究10年,写下了大量笔记,价值难以估量,“几乎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他的钻研精神,现今哪位经济学家能比?而薛暮桥,一生重视基层调查,眼光始终向下,其经济研究就从家乡的农村调查起步,并长期主办《中国农村》月刊。建国初期,他就是省部级高官,但1961年,他还到浙江农村蹲点调查,1978年和1985年,又分别到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实地调查研究。其眼光向下的作风,如今又有哪个经济学家能比?他们谁肯放下“尊贵”的身躯,沉淀到基层研究几年,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没有。我们听到的大多是某个经济学家为谁代言以及其身后的利益,热热闹闹的学术之争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利益调整。他们中一些人的本事在于,能够依据利益既得者的真实意思和下一步的利益图谋,创造出够哗然一时、令人炫目的理论来,M BO最终被叫停,似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有人说,如今的一些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家的组合,他们是擅长在“家”里研究“经济学”的“思想者”,乐意做西方经济学的翻译机器和剪贴机,他们最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移植到中国。他们常常陷入现象的争论,因“矛”和“盾”
都是舶来品,而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多是先有理论再有研究,而不是由基于实践的研究推出理论。譬如一个拿西方钢铁打造中国传统器皿的工匠。让他们打个中国花色的盆碗还可以,千万别奢望让他造航空飞机。一种刻薄而形象的说法是,让中国如今的经济学家拿诺贝尔奖,实在比让工匠造航天飞机还难。
称职的经济学家,应以精确的分析解释经济现象,以揭示经济规律为己任。但如今中国的经济学家似乎更喜欢用嘴来解释经济现象———西方的理论加上中国的嘴,就成了不走脑子的大嘴巴:没有不会说的,没有不能说的,没有不敢说的。不剔除这些劣根性,他们将永难真正走入世界经济学舞台的中心。
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这样的一种“民意”与“见解”:就是农民拿了“诺贝尔”,也轮不上中国的经济学家。
中国的“经济学家”,醒了吗?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陈纲
编辑:
何始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