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晃而过。今天,我们找到了几位当年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老战士,和他们一起回忆当年的烽火硝烟。
我与日寇的最后一战
人物:徐敏
抗战时身份:党内支委、新四军浙东纵队三北特务营二连行政突击班长
我是1942年参加革命的,当时只有16岁。参军后,我跟着部队转战三北地区(余姚、慈溪、镇海三个县北部的简称),参加了大大小小四十余次抗击日伪军的战斗,身上留下多处伤痕。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打击日寇的最后一次战斗。
那是1945年7月30日,我所在的新四军浙东纵队三北特务营二连驻守在镇海范市镇以西的慈北高巷村,头一天就得到鬼子要来的消息,我们全连早就作好战斗准备。
第二天中午11点多,有同志急报:“鬼子已经到了范市镇。”营长徐志达要二连先派突击班出击,并指示:“一定要把鬼子堵住!”
接到命令后,身为班长的我响亮地喊了一声:“全班跟我来!”就带领突击班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范市镇。这时,鬼子就在我们正前方的一条堤塘上休息。我们悄悄向鬼子靠拢,准备向敌人冲锋。
但隔了几分钟,鬼子发现了隐藏在绿叶丛中的我们,“哇哇”惊叫起来。事不宜迟,我们全班一齐向鬼子杀过去,杀得鬼子连滚带爬地狼狈逃窜。我带全班一直追到堤塘北沿,这时敌人才发现我们人数并不多,马上向我们反扑。我当机立断,下令全班战士撤到堤塘的南面,利用坟包作掩体,全力阻击敌人。
在转移阵地时,率先翻过堤塘的我被一颗子弹射穿了脚踝骨,幸亏战士岑入康把我扶到安全地带。此时,二连也及时赶到,把鬼子打了个落花流水。
“榴弹大王”炸碉堡
人物:鲁国俊
抗战时身份:苏浙军区二纵队司令部警卫大队一区队长
我是1943年参加革命的,那年我18岁。1944年,部队在余姚梁弄镇搞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全军1万多人,我手榴弹扔得最远,达到了55米。大家就给了我一个称号———“榴弹大王”。
田岫山,外号叫“田胡子”,是一个反复无常、多次投降日本鬼子的日伪头目。1945年5月,“田胡子”不顾我党的多次争取,在残杀革命同志后,又一次投降日本鬼子,在上虞一带充当日寇别动队的角色。
1945年6月,浙东区党委决定对“田胡子”发起战斗。我们决定先打他的老巢许岙。
“田胡子”在许岙修了大大小小20多个碉堡,最高最大的一个叫“武德碉”。6月上旬一天早上,山上弥漫着大雾,我们带了两个班去攻打“武德碉”。
离我们最近的是两个黄泥做的碉堡,离碉堡五六十米远有一条河沟。营长知道我手榴弹扔得远,就叫我试着往黄泥碉堡上扔手榴弹,我就使劲往碉堡扔了好几个手榴弹,“轰”的一声炸开了,碉堡里躲着的十几个伪军被炸得鬼哭狼嚎。我们很快拿下了这两个黄泥碉堡。
“武德碉”是最难打的,我们采取了围攻法,包围了整整12天。这12天里,战士们不分昼夜地盯着伪军的一举一动。盯到最后几天,伪军们大多筋疲力尽了,我奉命带了几个战士不停地往碉堡上扔手榴弹。最终,“武德碉”里的伪军断粮、断水,被迫缴械投降。“田胡子”得知老巢失守后,带着一支队伍从上虞城仓皇逃走了。
日本宪兵队里的巾帼卧底
人物:徐笑奇
抗战时身份:宁波内线反间谍小组成员
1944年春天,我受新四军敌工委秘密委派,成为宁波内线反间谍小组即“400小组”的成员,代号为406,并改名为徐国芬。“400小组”的任务是打入日本宪兵队,刺探军事情报。对外,我们的身份则是“日本宁波宪兵队密探朱家”,走在街上,经常有人在边上骂我们是“汉奸”、“走狗”。我们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抗日,再大的委屈也得忍受。
我负责保管财务、密件、资料等,常用薄纸、小字写好密件,再用油纸包好,然后藏在天井的夹缝里、扶梯下的空间里。有时密件不多,就折成很小的方块,放在我的胭脂盒夹层里,上面倒上胭脂水粉,平时就放在梳妆台上,不会引起别人注意。
有一次,《新浙东报》上刊登的一则消息差点让我们暴露身份。原来,《新浙东报》上发了一篇报道,文中说铃木(负责监管我们的日本军官)有厌战情绪,并打算把抢来的衣物变卖,为回国作准备。我们看了报道后脸色大变,因为铃木确实私下与其“干妈”说过此类话,当时我也在场。我听到铃木的话后,和小组的人商量了后将这作为密报传送出去,不料被报纸泄密。狡猾的铃木觉得肯定有“内奸”。幸好,我们及时将他的目光转移,铃木后来怀疑上别人了。后来,我还把鬼子铃木的“干妈”徐章翠也争取到我们这边来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45年9月,“400小组”顺利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接到上级指示,全部安全撤离宁波日本宪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