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书法界的沙孟海奖、陆维钊奖,西泠印社的吴昌硕奖,即将出炉的黄宾虹奖……
浙江八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文化名人,而今,这些名人正成为浙江文化繁荣的助推器。
8月12日,“第三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在湖州宾馆结束,来自湖州的王似锋从1280余位作者选送的17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本次大展的最高奖———“陆维钊奖”并获得5000元的奖金。以名人姓名设奖的浙江书法展赛还有一个,那就是以“沙孟海奖”为最高奖的“全浙书法大展”,这个面向全省的书法大展对参展选手没有年龄、水平、所属地市上的限制,自1991年起至今已经办了四届,每届都吸引了约2000位书家和爱好者参加。
以浙籍文化名人命名的展赛在其他文化门类中也随处可见:
半个月前,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乌镇曾表示:“中国有四个最高规模的文学奖项,其中两个,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就是以你们浙江人命名的。”
将于今年9月西博会期间举行的首届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上,以安吉籍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命名的“吴昌硕奖”首度设立,为在“诗、书、画、印”上均衡发展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直接成为西泠印社社员的机会。
与此同时,拥有5000余张黄宾虹作品的浙江省博物馆,已经着手联系合作单位,联合推出设“黄宾虹奖”的中国书画展事……
一时间,文化艺术名人的身影频频闪亮,吸人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大批该门类的艺术爱好者的学习和比赛热情。
据省书协主席朱关田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两大书法展事以沙孟海、陆维钊的名字设奖,并没有考虑太多———陆维钊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创始人,沙孟海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当今浙江书法界许多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均为此二人的门生,“比较容易团结书法界人士共同推动书法艺术”,而且,比起赵孟頫、徐渭等古代书法家来,他二人可能为更多的普通市民所知。“但现在,那么多新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也把练习书法作为修身之道,虽然与书法练习门槛较低有关(不像舞蹈、音乐等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但不可否认名人效应在其中起了不少作用。”
省博物馆副馆长赵雁君则坦承就是想利用“黄宾虹”的名人效应,因为浙博从馆藏文物来说现在尚无法同北京和上海的博物馆相比,“但浙博5000余张黄宾虹作品的藏量,却是全国任何一家博物馆所无法比肩的。一旦该奖设立,黄宾虹在全国的影响力将极大促进浙江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浙博的影响力”。而西泠印社有关负责人在谈及“吴昌硕奖”时也提到了“缅怀先贤、提倡诗、书、画、印均衡发展”,“吴昌硕是传统艺术的一个历史高度、有感召力”等效应。
浙江文化艺术大师们的名人效应让人羡慕不已,以至于江苏也于今年推出了以江苏书法家“林散之”命名设奖的书法大赛。但不是所有浙籍或者在浙江长住过的名人都能为我所用或者能被我利用好,比如王羲之,虽然绍兴有兰亭书法节,但“兰亭奖”却是中国书协全国书法篆刻大展的奖项,而山东也曾举办过“书圣杯”、“羲之书画奖”之类的比赛,还出版有一张《羲之书画报》……其他名人方面,近20年来浙江各地纷纷为当地出的名人设立纪念馆,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弘一、潘天寿、吴茀之、钱君匋等都成为原籍地的一张文化牌,但真正带来多少参观者、能具有多少社会与文化经济效应,却各不相同。而像兰亭书法节与全浙书法展、中青年书法展等能否整合,实现王羲之、沙孟海、陆维钊等人的梯队效应,也无人提议。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利用历史资源优势的问题。”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历史资源优势现已成为各省的自觉意识,都在打历史牌,浙江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省,这是优势,但如何恰如其分地、水乳交融地将历史资源与现代运作结合起来,把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是我们应该好好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