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充满诗意的一幕如今又重现义乌市佛堂镇楼靖畈。每当夜幕降临,蛙声咕咕,虫儿欢唱,伴着禾苗丝丝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而这都是实行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带来的好处。
8月17日上午,笔者来到楼靖畈,只见绿油油的田野上,上百只白鹭或栖息在田埂上,或在空中飞舞……正在田里种菜的农民盛秀春说:“现在这片田畈里,青蛙、蛇、泥鳅等各种小动物明显多起来了。”
义乌市佛堂镇楼靖畈土地整理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立的全省唯一生态型土地整理示范项目,涉及6个行政村,土地整理面积4028亩,总投资831.69万元。工程于2001年11月动工,2003年5月竣工。
示范区内,灌溉渠、排水渠纵横交错,粗看与其他土地整理区没有什么两样,但细瞧就瞧出了门道——这里的U型渠每隔三四十米,就有一块斜放着类似搓衣板的“生态板”。
镇农办副主任王明星告诉笔者,这是专门为小动物搭建的“救生梯”。原来,表面光滑的U型渠深度一般有70厘米,在田间活动的青蛙、蛇等动物,一旦夜间掉入U型渠内,爬也爬不上,跳也跳不出。待到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直射而下,渠内表面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就会被火辣辣的太阳烤死。“因此,U型渠以前成了小动物的‘死亡沟’。搭个‘救生梯’就解决了小动物的逃生问题”。据介绍,光是这样的“生态板”在示范区内就有12500多块。笔者注意到,一块生态板上,一只可爱的小青蛙,正沿着斜坡轻松地往上爬。
示范区内还建有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池,又称沉水井。以往农田排水时,常常会夹带着肥土一道排出,久而久之,酿成农田肥力退化,又会使下游的排水沟淤积堵塞。建了生态池后,先让夹带泥土的泥浆水在生态池内沉淀过滤,再排放。肥土留在生态池内,积到一定程度,再挖上来肥田。
义乌市土地开发中心负责人对笔者说:“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多地施用农药、化肥,使许多田间有益生物遭到灭顶之灾。生态型土地整理就是要注重为田间动物留下舒适的生存空间,努力保护好农田的生态环境。”据农业部门调查,与相邻其他土地整理项目区相比,示范区内每亩蛙类多32只,各种蛇类多0.25条。
今年8月4日,该项目通过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的联合评审。专家认为,这样的土地整理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