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每天要用掉多少水?答案是130多万吨。这些水,来自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上游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杭州人的饮水安全。保护水源地,也由此成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头文章。
600万只鸭子排出了30万吨废水
余杭东苕溪,是杭州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每天有50万吨的水量供往杭州老城区以北区块及余杭当地,供水人口近百万人。
怎么维护老百姓的饮水安全?余杭区政府给出了一个个出乎意料的答案。其中有一条最意外——让600万只鸭子上岸!
8月19日下午,记者站在了余杭双溪的竹山桥上,除了看到远处漂流的游客、水面上微波荡漾,见不到一丝鸭子的踪影。而在几个月以前,这里还是一片万鸭争渡的壮观场景。
小小的鸭子成了治理污染对准的目标,还真让人难以理解。
余杭区副区长楼建忠说,苕溪人世代养鸭,习惯是散放在水面上,鸭子的粪便也就全部排进了河道。目前整个苕溪流域范围内年鸭子放养量达到600万只,按照理论估算,每年排放的废水是30万吨,氨氮1620吨。
鸭子问题不算不知道,一算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余杭已经面临着土地短缺、电力紧张、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苕溪的水不保护好,还要面临水荒的压力。账算清楚了,政府的动作就一个接着一个,先是严禁水污染项目进来,同时大力削减造纸厂、石矿企业。
最后,鸭子的问题摆到了桌面上。
用600万元的养鸭损失置换绿水
径山镇是余杭鸭子的主要产区,镇长申屠成松介绍,按照每年出栏量260万只计算,光鸭子一项,农民的收入就要达到6000万元。而“禁鸭令”一出,农民的损失将达到600万元。
从今年3月开始,苕溪“禁鸭”拉开帷幕,到现在,90%以上的养鸭户完成了禁养。
要钱,还是要干净的水?养鸭的农户们在这一个涉及到自己利益的关键时刻,显露了对环境保护的朴素意识——他们拆掉了河道边世代沿袭的鸭棚,把鸭子赶进了稻田、集中圈养的池塘,甚至赶到了山上,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放弃养鸭。
“禁鸭令”出笼几个月,鸭农们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走上了“三转一迁”的路,也就是转变养殖模式、转产、转业、外迁。
“政府不会让农民的利益受损失”,申屠成松说,按照养鸭农户的规模,从3000只到5000只再到10000只,政府推行了“以奖代补”的政策,粗略计算,政府今年补偿的金额超过100万元。
“水清了,身边干净了,呼吸更畅快了。”谈到鸭子上岸,申屠成松镇长站在双溪竹山桥头回答得极为自信。
[背景]
禁鸭令背后的杭州生态建设
余杭禁鸭,反映出了杭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侧面。
从2003年开始,以市委书记王国平为首的生态建设决策层,提出了2015年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两年来,大批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城区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今年,重点监管的7个区域和8大行业列进了今后三年的环境污染整治内容。
到目前,杭州已建成并被命名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省市级生态乡镇8个,有98个乡镇、50个村正在开展着生态乡镇、村创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