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4拨蚕事中,秋蚕比较春蚕来说,一来养得少,二来茧价要差一些。虽然如此,射中村农民邱相桥还是满打满算养了2张蚕种。他的小算盘是这样打的:25亩桑地养2张秋蚕赚个1600元左右,4亩鱼荡再多个五六千元。这过年的盘缠就算有了着落。
在南浔区菱湖一带,种桑养蚕、包荡养鱼的农户比比皆是。
两个月前,射中,这个与远古后羿射日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村落,来了一批外国人。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的,来自非洲、东南亚、美洲24个国家的42名学员,看的就是菱湖农民的养鱼、养蚕“经”。
以菱湖为中心,6万亩桑地,近15万亩鱼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确认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射中村,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荡教学基地。
桑基鱼荡,一个走过了千年的循环,要走向世界。
池荡养鱼,荡边种桑。55岁的邱相桥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做法。
每年的8月,荡中水深,农民用捻杆把河泥捻到船中,再把河泥从船中泼到荡边的桑地。12月,干荡捕鱼,农民把荡底的淤泥挑到桑地。鱼荡里的淤泥肥了桑地,桑树根深叶茂。一年4拨蚕事,蚕蛹、蚕沙就用于喂鱼。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教育培训处长袁新华说,种桑、养蚕、养鱼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发挥生物生产潜力,通过鱼荡,把蚕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化为高蛋白的营养产品——鲜鱼,这种复合人工生态结构的实践,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就是专家眼里的桑基鱼荡。
如果说,传承千年的桑基鱼荡,在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与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的吻合只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使桑基鱼荡活力再现的,恰恰正是人们对循环经济的重视。
漾荡河港星罗棋布,以菱湖为中心的“菱湖湖群渔、桑、粮区”,是江南水乡最典型的“三三制”农区,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雄踞全国三大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之首。菱湖镇射中村、卢家庄村、勤劳村、六堡里村、王家墩村、竹墩村等成为菱湖桑基鱼荡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