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来到衢州柯城区七里乡时,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中的七里乡更添了一份柔媚:竹林茂密幽深,溪水丁冬作响,蝴蝶成双结对,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孩子们在清澈的溪水边尽情地嬉戏,看着这一幕,七里乡乡长郑建林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门前屋后腌料塘染浑石粱溪
14年前,当郑建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七里乡虽离市区不远,但乡里惟一能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歪歪扭扭的黄土路,去一趟市区,需要整整3个小时的车程。他不无感慨地说:“那个时候,我一个月就只出去一两趟,实在太不方便了。”因为环境封闭,乡里几乎家家户户都靠竹料腌塘来维持生计。郑建林回忆,当时竹农们的门前屋后都是腌塘,多的甚至有八九个。看着竹农们用毛竹制造腌料外销,生活日益改善,他心里很是高兴。但当他看到乡里的石粱溪,因为腌料污水的排放而变得越来越浑浊,他又有了隐隐的担忧。那段时间,郑建林的心里很复杂。
1995年,乡政府决定在黄土岭村建造纸厂。这样一来,村里人自产的腌料就能自己造纸了。郑建林有过犹豫,但替竹农们着想,最后,厂子还是动工了。说起这事,郑建林觉得挺后悔:“当时,最不该的,就是把厂建在了石粱溪的上游。”
1997年,造纸厂开始投入生产。汩汩的污水顺流而下,浑浊的石粱溪边,再也没有了村民们打水的身影,郑建林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
整治土法竹造纸磨破嘴皮子
转眼到了2003年,衢州市开始全面整治竹料腌塘和土法竹造纸厂。接到这个指示时,郑建林又是高兴又是担忧。一直以来,腌塘和造纸厂产生的污染,他都看在眼里,但是,这毕竟是竹农们的“命根子”,没有了腌塘,竹农们今后靠什么生活?
把腌塘变成养鱼池——听到这个办法时,他心里慢慢有了些底。于是他开始了劝说工作。
乡里人的强烈抵制,当然在他的预料之中。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让竹农们慢慢平静下来。“其实竹农们看着石粱溪越来越脏,也深刻体会到,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知道是为了保护溪水,大家多多少少还是能理解。”
造纸厂关闭了,腌塘变成了养鱼池,看着溪水渐渐清澈起来,郑建林的心情也慢慢舒坦。但是,眼看着竹农们没有了收入,他的心里又充满了愧疚。
2004年,七里乡终于有了一条通往市区的水泥路,车程只需40分钟。今年初,结合七里乡特殊的环境,柯城区决定将黄土岭村设计成“农家乐”,这样,竹农们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赚钱了。
听到这个好消息,郑建林一直皱着的眉头开始舒展。他赶紧去告诉竹农们,但竹农们的反应却相当冷淡。“他们都担心,花个两三万块钱,把房子装修好了,到时候没有客人来,可怎么办?”
于是,又一轮劝导工作开始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批竹农被他说动了,他们表示愿意试一试。